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顏永森/靜宜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目前台灣面臨少子化的危機,大學招生已經出現缺口,許多學校的招生缺額越來越多,換句話說,台灣學生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念大學,但這也反映出教育資源的浪費,因為資源不是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其實高等教育不是適合每一個人來就讀,即使歐美先進國家,進入大學的門檻很高,不是人人都可以去讀,因此許多人高中畢業後就投入社會工作,接受業界的職業訓練,來承擔工作所需的技能。反觀台灣,升學主義在我們的社會文化普遍存在,因此,即使成績不好,大多數家長也是希望其子女至少有個大學文憑,特別是現在大學供給過多,大學已經無法有效淘汰不適任的學生,使得我們的大學讓不想讀的人,多浪費四年的時間光陰,而且,一旦畢業出社會,也不一定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這些人也讓我們的大學文憑,不能讓產業界的高階主管認同,導致我們的大學文憑在貶值。針對此一現象,筆者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台灣的大學畢業門越來越鬆,過去規定成績連續兩學期二分之一不及格要被退學,但現在這項規定大都已經取消,每個學校都在搶學生,所以,不論不及格有幾科,只要學生願意讀,都可以讀到6年的就學期限。因此,大學生的淘汰機制,必須有一個較高的規範,以確保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有一定的大學程度。
第二,當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的大學文憑就開始貶值了,如同貨幣一樣,供給過多,就會導致貶值。此一結果,可能會導致台灣的大學文憑將來不被其他國家的大學或產業界所承認,因此,如何控管學校與學生人數,這是當務之急。雖然教育部積極推動公立大學併校或關閉私立大學的作法,但顯然速度太慢,而且成效有限。要減少大學的供給,一定會有學校要犧牲,比較倒楣的,可能是排名較後的大學,因為學生人數不夠,就要面臨關閉或轉型的命運,但是如果可以直接從現有所有大學的班級人數同時刪減,或許可快速降低學校的招生名額,讓每個學校有機會去挑選更好的優秀學生。
總之,台灣高等教育的主管機關是教育部,不管公私立大學,都要接受教育部的控管,有關各校的招生名額、學費收費標準、授予學位等,都要經教育部的同意。因此,如何解決大學供過於求,導致大學文憑貶值的現象,政府應加強把關大學生的素質與程度。
延伸閱讀: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