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感到疏離和孤獨?!不要一味地否定,你真的聽懂孩子的話了嗎...

地方新聞 | | 觀看數:0
為什麼孩子會感到疏離和孤獨?!不要一味地否定,你真的聽懂孩子的話了嗎...

你真的聽懂孩子的話了嗎?

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一味地否定!

我們每天都會錯失真正建立連結的機會,因為我們不能正確傾聽和回應孩子,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未能和孩子的內心建立連結。當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或感受,不論我們是否感同身受,都必須尊重孩子的感受。

父母可以傾聽和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告訴孩子我們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味地指責孩子的不是。

568013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下列例子有助於說明這項觀點。

設想一下:你的孩子騎自行車摔倒了。孩子哭了,但你可能覺得孩子只是受到驚嚇,沒有受傷,於是回應:「你沒有摔傷,不應該哭,你是個大男孩了。」但對孩子來說,不管是身體還是自尊心他都感覺受傷了;但你卻告訴孩子,他這樣是不對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能適時地回應孩子:「你在草地上摔倒,可能嚇到了。有受傷嗎?」孩子會有什麼感受?

或者再試想,孩子從廣告上看到一個特別的玩具,非常喜歡。你卻說:「喔,你不會真的想要,那是個沒用的東西。」孩子只是說他想要,並不代表你一定得買給他。

這時你可以滿足孩子的願望,問他:「那個玩具看起來很好玩。告訴我,你為什麼喜歡?」如果孩子堅持要馬上得到玩具,你可以說:「我知道你非常喜歡、迫不及待想擁有它,也許你希望我記下來,等過節的時候,我就知道你想要什麼禮物了。」

如果父母懂得不必實際滿足孩子的願望,但讓孩子擁有表達願望的機會,就可以在不否定孩子感受的情形下,和孩子的經驗建立連結。

當孩子最需要溝通時,會對冷漠回應特別敏感

568014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瑪麗在參觀幼稚園時看到一個更極端的、非權變溝通的例子。

老師正在指導一小群學生,其他學生則在各自的座位上完成工作,有個小男孩在獨立完成工作時遇到困難,一番苦思後,他拿著紙去請老師幫忙。為了不打擾老師,他在旁邊靜靜地站著,希望老師注意到他。但是老師沒有理他,因為之前老師告訴學生要在自己的座位上完成,他卻擅自離開座位。但為了問問題,他主動跟老師說話,希望引起老師注意。

老師頭也不回地說:「安迪,你不(應該)在這兒。」

安迪覺得很困惑。過了一會兒,他用手輕碰老師的肩膀,重複他的問題。

老師這才轉頭看著安迪,說:「安迪─你不該在這兒!」老師仍堅守原則,對安迪的溝通需求充耳不聞。

安迪轉身離開,失望地低下頭慢慢回座位坐下,漫不經心地在紙上畫了幾筆。

安迪遭遇學習困難向老師求助,卻遭受很大的挫敗。他的內心有什麼感受?對任何人來說,當我們需要與人建立連結卻無法達成目的時,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對安迪來說,這種情緒就是羞愧感。

對一個五歲孩子來說,要努力理解「你不該在這兒」這句話,一定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他不僅無法和老師進行權變溝通,而且老師的回應也幾近「瘋狂」─她的話不僅否定了孩子的真實現況,也抹殺了她自己的行為!如果孩子真的「不在那兒」,她為什麼還能跟孩子說話?這就是老師的語言、行為跟安迪的溝通需求不協調的典型例子。

 

568015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如果孩子因生命中重要成人的冷漠回應,未能滿足連結需求,就會感到疏離和孤獨。

當孩子出現情緒,通常會需要與他人進行連結;在這種最需要連結的時刻,孩子對他人的冷漠回應也最敏感。

 

 

568016

本文摘自野人文化《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暢銷修訂版]

 

【更多內容請上野人文化粉絲專頁;本文由野人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後更新時間:2018-01-17 15:30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