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保險商品創新如何突破?
撰文:彭金隆
9月底,中國第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6060.HK)在香港掛牌上市,股票上市前的承銷超額認購倍數達391倍,上市後5個交易日股價大漲逾50%。儘管開業才4年、2017年上半年還虧損2億8,700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3億872萬元),但因股東大有來歷,又以商品創新聞名。因此,市場仍給予高度肯定。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連上這家保險公司的官網,確實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例如,其保單設計,不論是險種名稱、保障項目的敘述,完全從消費者感受出發,確實會勾起消費者的好奇與購買欲望。相較之下,台灣保險公司的產品,主要從法規或公司觀點出發,不只產品名稱硬邦邦,還有一大堆只有保險從業人員看得懂的英文簡稱代號,真的是差很大!
就以最簡單的旅行平安險為例,台灣各家保險公司旅行平安險的保障內容幾乎都一樣。眾安在線的旅行平安險就十分有趣,竟然有專門針對台灣旅遊適用的險種,還貼心列出台灣旅行的風險,如101購物被盜刷、阿里山落石等,甚至還有針對「驢友」(編按:中國針對自助行、背包客的統稱)設計的旅行平安險。同時開賣「兒童走失險」,提供基因檢測、人身意外、長短期找尋費用補償等保障,令人眼睛一亮。
為什麼在台灣保險市場很難看到如此吸睛的保單?問題癥結在法規限制。在台灣,任何一個創新的保單,都要經過事前審查程序,凡是第一個送審的商品,更被要求詳細說明未來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並提供具體、正確的費率計算基礎。最終創意與商機被修整到所剩無幾,上市後又只有6個月的獨賣期,6個月後所有保險公司都可用備查方式推出相似的保單,換作是你,還會有動機創新嗎?
也許有人認為,獨賣期延長對業者較有保障。我卻認為效力有限,真正關鍵仍在監理機關對創新保險商品的態度。如果任何創新商品都要將風險管控到滴水不漏,才會放行,將會扼殺所有的創新。我的建議是,監理機關對創新商品,應在一定數量或金額內、在風險影響有限的前提下,給予業者更多空間,台灣保險公司的商品才能讓大家眼睛一亮,而非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中國保險公司不斷創新向前!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