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的[小動作]真惱人

生活新聞 | | 觀看數:0
不請自來的[小動作]真惱人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你喜歡抖腳?捲頭髮?眨眼睛?不自覺點頭?咬指甲?摳腳趾?舔嘴唇?還是聳肩?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一些怪僻,可能是情緒緊張時的習慣,或是運動抽動症。

BOD

[抽動]的範圍很廣,輕到幾乎自己都察覺不到,或是嚴重到會傷害自己。儘管大部分研究都在專注於神經科學上的病症,像是自閉症或是妥瑞症,大家對於這種反覆性、非功能性的身體運動有越來越多的瞭解,瞭解這恐怕是你的心靈平靜程度的晴雨表。

這些行為都是非主動的,但與抽蓄不同,你可以停止這些習慣,但不久之後,又在不知不覺中回來。精神科醫師馬度說:[如果我們針對這些反覆性的行為都跟大腦的基底核有關,基底核專門掌控人體的動作。]儘管人類對基底核的認識有限,基底核就像是肢體動作指揮官,讓大腦決定要在何種情況下選擇何種行為。像是如果人處在一個自己無法掌握或充滿挫折、壓力的情況下,你的基底核就會進入一個預設的動作階段,也就是上述的習慣性非自覺的運動抽動。

人類在這時候其實跟動物差不多。我們在動物園若看到焦慮或無聊的動物,可能會發現他們總是左右擺動脖子、拔自己的毛、原地繞圈圈或是不斷擺動手臂。重點是這些習慣你不需要用到自己的認知能力,有時因為社會壓力,這些被壓抑下來的習慣反而成為他們的獎賞、一時的滿足感、釋放壓力或是暫時的休息。

這些非自覺性的反覆動作都起源於小時候。當孩子尚未成熟的大腦尚未能像成年人認知與消化情緒時,就會用這些肢體的小動作來解決。除了嚴重的自閉症,大部分的孩子長大後,當有比較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時,就可以勝過這些,或是把這些行為轉化成社會比較可以接納的[成人]。像是舔舌頭變成嚼口香糖、玩手指頭變成玩手機、身體左右晃動變成抖腳。這些行為還在,只是變成較易於控制或是變成檯面下的活動。

這些動作通常都沒大礙,只是有時候可能會傷害自己或是造成別人困擾。像是抓皮膚可能讓自己受傷,有些公司可能不想雇用會在開會時不停轉筆或抖腳的人,甚至可能會影響交友。

專業上,醫師可能會先讓人理解自己有這些反覆性動作的時候,讓他們知道自己哪時候會出現這些行為,通常是人們遇到非預期、無法解決的狀況,專家就會針對這些狀況幫助患者克服。

此外,醫師可能也會建議患者找個[替代品],取代這些惱人的小動作。像是擠壓橡皮球來取代玩弄手指關節,避免照鏡子來減少自己摳臉的習慣

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要解決這種小動作應該找到引起動作的原因(焦慮、無聊、憤怒、傷心、煩躁、緊張等),幫助患者管理這些原因而非只是要求患者停止這些小動作,或是只是找個替代品取代這些動作。換句話說,玩指尖陀螺不是長期解決之道。
參考資料:

are-you-a-hair-twirler-nail-biter-or-knuckle-cracker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7-10-04 10:3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