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陝紅宇
在茨城県大洗町的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6日發生的爆炸事故中,被傷害的男性從肺部開始大約有2萬2000Bq的放射性物質留存體內。隨著對事故調查的進一步深入發現,這名男性全身上下大概有36萬Bq的放射性物質。
在事故發生後的10小時內,醫生用肺部監聽器測量現場的5位工作人員。其中一位出生在50年代的男性的肺部有人工放射性元素鈈大約有2萬2000Bq。基於此資料,推斷事故中男性全身上下大概有36萬Bq的放射性元素。
原子力機構在7日的記者見面會上提及,考慮到殘存於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會進行內部自我爆破、或是患者身體會自行排出部分放射性物質的情況,這36萬Bq是否正確還不確定,媒體不應該這麼快將數字公佈出來。
關於這次事故,醫學類的專家們指出,在今後50年的治療中到底該減少多少藥劑量,這才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所在。
專家們指出,人工放射性元素鈈被體內吸收,主要是指胃和食道還有一些其它的消化管,當然被其它肺呼吸道吸入的可能性也有。但放射性物質被消化管吸收是比較困難的,而且在早期90%以上的放射性元素都會排出體外,這種情況對人身體的健康狀況影響較小。
還有一個管道,從口、鼻、肺組織中吸入放射性元素。這些放射性元素從肺部排出需要數十日到數百日,持續時間較長,從骨頭或肝臟等臟器類等排出的話,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對此,機構關於如何去除肺部的放射性元素鈈這件事情上正做相關努力。從6日發生的事故開始,他們正在給患者使用被稱作“螯合劑”的藥物進行治療,努力將附著在血液中的放射性物質排出體外,專家們也正在討論到底需要減少多少藥劑量來維護患者的身體健康。
東北大學的細井義夫教授關於此次事故提出,早期為了儘快開展治療,並沒有細究過幾個嚴肅問題,如放射性物質從肺部開始可能會轉移到骨頭、肝臟等地方,在20年-50年間它們是否會發生變化,患者的健康狀況是否還會收到影響,這些相關問題也需要被慎重對待。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