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鍾藝圖片來源:First Cabin Haneda
對於工作常需要出差的商務人士來說,航班延誤、深夜落地,是最大的困擾。是打車前往市中心還是在機場附近隨便找個酒店住下?是在機場熬著耗過一夜還是折騰著到酒店只為睡上四五小時?兩種選擇都讓人難以選擇。對於深夜轉機或者趕早班飛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在航站樓里就能有酒店入住,機場可以提供零距離住宿產品,這是很多人的美好設想,有需求就有供給,機場膠囊酒店就這樣在看似是旅客剛需的推動下應運而生。傳統的膠囊旅館是一種極高密度的酒店住宿設施,來源於空間使用意識極高的日本,膠囊旅館因為細小空間而著名,一人一個「膠囊」,空間僅足夠睡眠。
國外部分機場已經陸續出現了類似膠囊酒店的產品和服務。在2014年,東京的羽田機場就開設了一家「First Cabin Haneda」的膠囊旅館,為在羽田機場轉機的國際長線航班旅客提供睡眠服務。除此以外,東京的成田機場、曼谷的素萬那普機場、曼谷的廊曼國際機場等,都有了膠囊旅館的身影。
在中國,與膠囊旅館類似的住宿產品並不多見,因為國內不同城市的公安和消防政策限制了膠囊旅館住宿的發展。儘管如此,這塊「大肥肉」依舊被很多人盯上,比如在這塊空白市場上催生出的「機場睡眠艙」。這個由「睡機場」酒店帶來的產品不僅為旅客提供可以躺卧的「膠囊」,還通過為客人提供辦理登機牌、24小時淋浴、叫醒服務等讓旅客們樂於體驗這類新型產品,這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人對膠囊旅館狹小、密閉、環境差的刻板印象。
今年,睡機場酒店青島流亭機場達成合作,第一次將機場睡眠艙落地中國。廣州白雲機場的睡機場酒店也已經在今年投入了試運營,酒店位於機場航站樓的負一層,地鐵出口處。隨著和國內機場的一步步合作,可以想到之後類似於睡機場酒店的住宿服務能遍及機場航站樓,甚至出現在其他的交通方式上,比如高鐵站、火車站。
膠囊旅館的出現確實迎合了一部分的旅客,但是其市場環境並不容樂觀。機場VIP室或者休息室是膠囊旅館的第一號競爭者。除此以外,在機場周邊三公里以內的酒店對它也有著不可小覷的競爭壓力。同時,由於安檢、消防、連帶服務收益等問題機場也對膠囊旅館施加了巨大的發展限制。內部和機場的溝通協調、利益平衡和分配,外部和各類酒店在價格和品質上的相互追逐,膠囊酒店在內外夾擊下如何走出一條健康維穩的道路?
目前,睡機場酒店利用銷售捆綁的方式不斷挖掘旅客的潛在需求,從目前中國地區膠囊旅館孕育發展的土壤環境來看,這是最有效的手段。和中國最大在線旅遊平台攜程等企業的合作,讓旅客在旅遊平台預定機票的同時,也可以與睡機場酒店的睡眠艙一起打包,為自己制定更為舒適的航空體驗。
其實,這類膠囊旅館不僅僅是單純的住宿服務,而是以住宿服務為入口,串起一連串的機場服務,膠囊旅館是否能運營成功,不僅是依靠酒店自身對這類住宿概念的傳播和營銷,更加要依靠機場綜合服務體系的完善。
膠囊旅館的問世確實出行的人們提供了便利,但在看似美好的背後,連帶的是整個中國航空業對服務的概念革新,也是利益分配的重新洗牌。這個住宿業的新形態能堅持多久?能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