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凱
近二十年來在教改的扭曲下,技職體系摧毀,實用知識的傳授管道斷絕,正規教育又在扭曲的結構下老師放水、學生打混,使知識改善生產力的功能大打折扣。
經濟專家探討一國經濟成長,常從表面的經濟結構下手。依照凱因斯的總體經濟分析,有效需求主要由消費、投資及政府支出三大部分構成;只要其中一個部分設法激勵它擴張增益,即可帶來整體經濟可觀的成長動力;當然,若兩、三個部分齊漲,動能也更強勁。
然而這需要一個重大的前提,那就是這個經濟有能力不斷擴大生產,使其生產總值可配合需求的擴張同步上升;否則就只會造成通貨膨脹的虛胖現象,於實事無補。更有人主張,只要能夠持續擴充生產實力,供給面的潛能可透過各種方式讓有效需求如響斯應地擴大,而實現整體經濟的增長。
但一國生產實力的擴大,必須仰賴生產要素的不斷增加;在勞動、資本與土地三要素之間,土地乃上天稟賦,難以增減,資本則是勞動配合土地所生產而得,因而決定經濟成長的關鍵要素,厥在於勞動。由此可知,當出生率下降導致勞動力供給縮減,就會導致經濟成長動力衰減。日本最明顯受到出生率下滑、人口老化的影響,故其「失落的十年」一而再、再而三出現,與此即大有關聯。
台灣出生率下滑雖然落在日本之後,但下滑的速度則遠遠超前,打破了世界各國的紀錄。因而近幾年經濟動能羸弱,連連出現「保1」乃至「保正」的慘況,也就不足為怪了。但除了出生率降低,在選舉壓力之下,工時不斷縮減,總體勞動工作時間隨之下降,更是火上加油。
即使如此,仍有一法可抵消下降的壓力,使勞動不減反增。真正決定生產總量的,其實是勞動的生產力,只要每一單位工作時間可發揮更大的生產力,勞動總量乃至資本存量都可逆勢增長。
決定單位時間勞動生產力的唯一因素,就是知識。傳統文化對學習與教育的重視,正是過去創造經濟奇蹟的關鍵。近二十年來,在教改的扭曲下,技職體系摧毀,使許多實用知識的傳授管道斷絕;正規教育又在扭曲的結構下老師放水、學生打混,讓知識改善生產力的功能大打折扣。如今更進一步,要徹底消滅菁英教育,使稀有的人才被糟踏。此三者與破紀錄的出生率及大刀闊斧地削減工時聯手,勞動總量不知將伊于胡底,經濟成長何來?
※理財周刊849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未來中小型股 表現勝於大盤
◎洪寶山發行人語>到底要放棄多少才夠?
◎理財我最大>隱形王牌股操盤手林明謙 教你抓出隱形王牌股
◎馬凱財金觀察>摧殘「好學愛智」 國將淪亡
◎莊孟翰房地產會客室>政策落實攸關成敗 都更救經濟出招
◎投資大師>當潮退時 再解讀台灣生技新藥
◎全球投資瞭望>強勢美元有利有弊 施政難度有增無減
◎健康你我他>eWTP跨境電商變革 中小企業的第二曲線
◎謝文恩未來事件簿>收上9088 短線目標滿足點9450
◎未上市股報導>宏麗數位打造完整網路生態圈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