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鍍金之後,對於知名度或接案量有沒有提升,會產生什麼影響?

記者: 漂亮家居
設計空間 | | 觀看數:0
得獎鍍金之後,對於知名度或接案量有沒有提升,會產生什麼影響?

得獎鍍金之後,對於知名度或接案量有沒有提升,會產生什麼影響?

 

短期提升或許是有的,但路遙知馬力,長期觀察才能看出能耐

 

得了些獎之後,承接的案量會不會增加呢?其實短期來說看不太出來,也許應該要把時間軸拉長才會比較準確,不過初步看來平均應該是五五波的狀態。

 

以我的團隊來說,剛開始獲得國際獎項的時候,接案量反而向下滑落,我想或許是因為一般人覺得得獎的設計公司,就一定會水漲船高收取比較高額的設計費用吧。再者,如果當年拿的是商業空間的獎項,一般便會覺得我們好像無法設計居家空間;反之如果獲頒的是居家空間的獎項,大家又會覺得我們只能設計名人居家,似乎沒有辦法處理公共空間或商業建案。這是個很值得觀察的有趣現象。

 

對於一個設計團隊來說,他們怎麼看待得獎這件事情,某個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該團隊的高度,以及對名與實之間的價值觀。現今一些設計界人士,總會慣性地在得了獎之後,大肆動員媒體幾近呼天搶地的宣揚,獲獎的驕傲可以理解,但不斷搬出身段來炫耀和說嘴所謂何故?但想想這樣的心態和舉措,是否是缺乏自信的自我防衛?

 

心理學裡有種看法,人們總是越缺乏什麼就越是高調的去渲染什麼,或是只有什麼便會不斷去誇大什麼。就像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常會把大量每出必買的藏書整整齊齊地擺放出來,儼然是個私人圖書館或展示間;也只有不懂品酒的人才會把每瓶酒的瓶身擦得乾乾淨淨,卻放在酒櫃完全捨不得喝。也或許其他領域極為空泛,但只有靠著藏書或存酒才能刷存在感的人,也會有一樣的作為。但品酒與閱讀若是生活習慣,似乎是一種氣質的黏著,不須強調也讓人與其相處時好似如沐春風。也因如此,對於設計的能力與高度,我想一定能從枝微末節體察到,也許未必淋漓盡致,但總會讓人發覺到線索。而這些,並不需要藉由獎項的光環提示,獎項只會是錦上添花的加分,無關乎獲獎者的設計修為。

 

比得獎更重要的設計使命,以文化發揚設計理念

 

國幾獎項之於我來說,參加獎項的目的並不完全在於得獎,而是希望透過參加的行為增加更多和國際交流的機會,讓各種文化背景的國家能有機會看到從台灣出發的設計,進而能有更多合作的機會,創造更多元的設計產出,而獲獎只是附加價值而已。透過積極的參與國際組織及獎項,視野也會有所提升,得獎之後得到業內的關注,也更能刺激設計界的互動和水準的提升,所以對於獎項其實應該更平常心的來看待它,國際性的獎項當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可以積極參與但不應該盲目跟風。很多國際知名的設計大師,也不是常年獲頒iF或紅點設計獎啊!況且真的獲獎了對於他們來說,也不見有什麼好特別強調的,我想因為得獎之後在專業方面要做的事情還是一樣,並不會因為得了獎就不用再巡視現場或是就此對於設計環節馬虎打發,起碼我是如此。

 

越是在意獎項的反而都是些圈外人,得獎在他們看來是認識一個設計師的途徑、是判斷這個設計師收取的費用值不值昂貴價碼的標準,也似乎是認定設計師在設計產業的地位表徵。但對於我們業內的人來說,獲獎這件事在欣慰之餘,其實沒有這麼神格化。

 

無論任何類型的產業,大部分的公司總在得獎之後,會把獎牌或獎座放在公司裡醒目的地方,或把獎狀掛在牆上。不可諱言其實我們公司的同事也會這樣做,但這樣做的意義旨不在於炫耀,而是一種自我惕勵的手段,時時提醒自己一切的累積得來不易,在獎項肯定之餘,我們更當要為自己的每個設計負責。當然有時候我會開玩笑的說,訪客來商談設計的時候,看到這設計公司有這麼多國際獎項加持,或許會因此更看尊重我們的專業,在案子進行的過程中不會有太多曲折離奇的畫面發生,也許是讓設計公司更好做事的方法。雖然這是我打趣的玩笑話,但想想似乎也反映出某些現實,如果一般大眾對於設計獎項的迷思沒有改變,會不會助長些名過於實的設計獎項?也讓些自我認識不清的設計師,將獎項這件事自我催眠的鑄造成免死金牌,不越發著重強化自己專業水平的提升,反而譁眾取寵地不斷消費獎項而停止進步,哪怕只是買了個不知所云的獎,抑或是親朋好友灌票的網路票選獎。如果造就這樣的風氣,那麼得獎這件事的贏家到底是誰、真正的輸家又是哪一方呢?

 

“有時間喝咖啡喊忙的,最不忙”

 

漂亮家居出版 <設計人的江湖智慧 > 作者:黃鵬霖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6-10-21 10:2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