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在台灣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上,已連續第8年居冠,不僅罹患人數居高不下,國內更有超過2成病患發現時已經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除了發現時間拖太晚之外,有少部分其實是一發生就是惡性的超凶猛大腸癌,臨床甚至有原發腫瘤大小不到1公分,卻在數個月內,已四處轉移淋巴、肝臟、肺部的案例。
兇惡、不易發現的大腸直腸癌
根據統計,台灣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人數超過1萬5000人,平均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直腸癌,且男女通殺,發生人數不是第一位即是第二位。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科主任陳周斌表示,臨床有20%至25%的病患在發現罹癌時已經轉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不少人屬於扁平型的腫瘤,受限其型態,如同在一望無際的高爾夫球果嶺草皮上找尋球洞,不容易在腸鏡檢查中被發現。
更要命的是,在所有大腸直腸癌中約占1至2成比率的這類扁平型腫瘤,在腸道黏膜一發生時就是惡性,不像良性的瘜肉要癌化成惡性,普遍需要8到15年之久。
癌細胞轉移別灰心 治療後存活率已大幅提昇
陳周斌主任說,這類病人的癌細胞轉移還特別的快、特別的凶,可能腫瘤「個頭」不大,但已經隨著血管、淋巴四處轉移,短短幾個月內,情形就可能發展到無法收拾的最壞局面。
陳周斌主任不諱言,只要聽到癌細胞已轉移,部分病人的確會灰心到放棄治療,但隨著治療藥物進步,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平均存活,已經由過去的僅5成存活1年左右,大幅延長到2年以上,且有健保給付分擔經濟壓力。
還有第二線標靶治療藥物可以使用 積極抗癌Fighting!
以接受第一線標靶治療為例,約有7成以上的病人皆能獲得不錯的反應率,即使第一線使用過標靶治療後復發,後續再使用第二線標靶治療也還有2到4成病人可獲得好處,成為醫師口中不拚可惜的族群。
陳周斌主任指出,像基因未突變的基因野生型病患,若是第一線接受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抑制劑的標靶治療失敗後,再緊接著第二線以新生血管抑制劑的標靶藥物治療,效益不錯,他呼籲病人應積極治療,有機會就該試,積極抗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90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