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鍾藝
香港有眾多的寺廟,大多都是像車公廟、黃大仙這樣香火繁盛的,而在我曾經所經歷過的20多年裡,所謂的好的寺廟也應該是被眾多人祈福和拜祭的。然而,當我來到慈山寺才知道,有一種寺廟可以純凈的猶如世外桃源,讓來到這裡的人們感受到少有的心安。
慈山寺位於香港新界大埔洞梓,在建築面積接近5000平方米的這片土地上,有著僅次於海南南山的海上觀音的世界第二大的戶外觀音像。慈山寺由李嘉誠投資建設,在2015年之前都不對外開放。目前,慈山寺每天最多可以接納400名遊客,遊客可分8個時段進入參觀,因此,前往慈山寺的遊客需提前預約。
初入慈山寺,唐代建築風格的園林映入眼簾,青翠的菩提樹和莊重沉穩的紫檀木相互呼應,名為「寺」,可型為「園」,進入慈山寺之後目光所及之處都是能令人心曠神怡的景緻。有別於其它寺廟,慈山寺不以旅遊為發展目標,它的存在是為了佛學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為香港市民提供一個可以體味和接近最純正佛學文化的場所。
佛學的純正和純淨是慈山寺建造的根基,因為這一獨特性,寺中小至每一棵樹,大致每一尊佛都致力於為世人還原最原本的佛學文化。寺內的每尊佛像都是從日本東大寺借鑒過來,聽聞在那裡佛像的雕塑文化保存的最為良好。不僅佛像的建造用心良苦,寺內所有物件的擺設,包括樹木的栽種都充滿禪意。作為外行人的我,在沒有聽寺內講解員的介紹之前,只覺有種直擊心底的純淨和難以言明的莊重,完全想不到身邊的每一寸草木都在書寫佛學經典,都在告誡世人生活的真諦。
一路緩行,看到很多白髮老人手捧紫檀木碗在池邊盛水,不知他們所為何事,只能一路隨行。走到小道盡頭驀然發現已來到觀音像廣場,原來,慈山寺不可行香火,只能以水代替進行祈福。祈福的人從觀音像廣場的一端盛水,手捧前行,到觀音像前默念祈福之後將水倒入大木缸,完成祈福。純淨的水,一塵不染的石板路,潔白的觀音像,大到似乎能承載萬物的紫檀水缸,還有觀音背後青翠欲滴的樹林和那久久難以散去的山霧,這一切真的好美,美在世人的那一份虔誠,也美在自然和佛學相接的純淨和澄澈。我久久佇立於觀音像前,看著祈福的人們心誠意滿的將自己的願望連同清透的水一起倒入木缸,我滿是讚嘆和感謝,感謝設計者們讓我得以看到寺廟超脫於世俗又福澤大地的美。
走過觀音像旁的園林,發現有一顆樹已經被毛蟲吃的葉子盡失,當遊人們都在討論為什麼寺內管理員不給樹撒藥治病的時候,我們得知因為佛學的「順應自然」,樹木的一切都以自然為主宰,人們不予干涉。聽到這樣的「管理文化」,我不由感嘆,慈山寺不僅僅致力於打造最純淨的佛學文化地,它也確實將佛學文化深植於每一處,真正做到了佛學文化傳播的純淨和正統。
慈山寺是獨特的,寺內每一處的細節都讓人充滿驚喜和感悟,也許人的一生之中會去無數的寺廟,做無數次祈福,但慈山寺一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站,因為,來了,你定能得到些什麼。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