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2009年馬政府針對金融海嘯對就業市場—尤其是社會新鮮人—產生的衝擊,所提出的就業補助方案,因為補助額為兩萬兩千元,故而被外界認為產生所謂「定錨效應」,致使在政策結束後,讓企業壓低年輕人的起薪至22K。而這,也成為馬政府執政時的一大痛腳。
22K確實是典型的治標政策,因應的也只能是當下的經濟狀態,且副作用在整體產業與教育體質均差的前提下,的確不小。以我而言,即便在這十於年間,給予大學剛畢業的新進同仁也從未低於25K,但在年年畢業季時檢視求職市場與職場新鮮人的表現,也認為某個程度22K可說是企業界對於大量「無所長且需再教育」的過剩白領人力,一種無奈的悲鳴吧。
當然,在網路上出現「只出得起香蕉當然只能請猴子」的”蕉猴論”後,一定的面向上,大家也就只聚焦在「老闆沒良心」的這個點上,但卻忽略了整體就業市場失衡、產業發展停頓與工作者本身素質…等,既無法迴避、也不該忽略的關鍵。且一旦談起,勞資、世代的對立就馬上拉升,七年多的較勁與蹉跎,等著的大概也就只有「換人做做看」的希望了。
而蔡政府登場,教育部非常積極,不但部長一把把火地燒,媒體也紛紛報導了以「31K來了!教育部再推企業實習方案 起薪3萬1520元」為題的新聞。乍看之下,我就認為切不可行。若真是由政府以預算支付社會新鮮人每月三萬一千餘元的薪資,那道地是笑話了。這樣的補助,可以搞多久?且真這樣弄,補助一結束後,也就是個大退潮,除非補助的時間久到經濟與教育兩大問題都有個治根的療效出現;就算有好政策,我想最快也恐怕要窮5年之功。那麼,蔡總統都已確認「並不樂的觀國家財政」,能補貼到轉變產生嗎?更何況,治根的藥方我們還沒見著呢!
而點閱數幾則新聞細看,卻發現,事實不是補助31K。據媒體報導,教育部研擬的「補助企業提供實習及聘用方案」,是分兩階段補助。「第一階段學校和企業共同辦理半年以上實習,實習結束後發給企業每人2萬元補助,但實習期間須給學生至少基本工資的待遇。」,「第二階段是實習學生畢業或退伍後即被該企業僱用為正職員工,且薪資達3萬1520元以上,則再給企業每人2萬元。考量工程、電算機、設計領域較缺乏長期實習機會,因此優先補助。」,「而此一方案,教育部教育部預計1年補助5千人,以每人補助4萬元計算,所需經費2億元」。
這個方案,教育部目前的回應是還在研擬中,但若照媒體的報導,我真建議不要也罷。過去22K,是三萬個名額,每月22K;而今新的方案,是一年40K,一個月是NT$3,333,小數點無限循環,五千個名額。也就是說,一家公司用一個大學生實習之後再給他最少3萬1520元以上的薪水,政府就替這個大學生補助雇用他的公司一年4萬。試問,這對企業的誘因在哪裡?
這比22K薪資補助的零頭還少,還要缺乏使雇主願意拉高聘用人數的動力。況且,被教育部認為「較缺乏長期實習機會」得優先補助的「工程、電算機、設計領域」之企業,為什麼少用實習生?教育部想過了嗎?這些公司在培養人才的過程,要付出什麼?要投入多少?這一個月三千多的「零錢」能不能產生吸引力?
事實上,在真實的市場中,一個有才的設計科系學生,他的能力在讀書時參賽、參展的過程中,早已發光發熱,接業界案子的經驗就不低了。他賺的未必低於一般上班族,且這樣的產業根本也不需要他進辦公室去「實習」!到了畢業,功夫真了得,要嘛就創業開工作室、要嘛企業就重金禮聘了。因此,這種方案的標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學生跟職場新鮮人?企業一年多領四萬的稅金補貼,又能替台灣創造出多少人才?教育部花這兩億,又豈非想以數字交差且唬哢人民?
如果月給22K都會產生壓低薪資的效應,那月給三千三百三十三,會產生什麼結果?又有多少公司在不確定人才價值時,面對現在的市道,願意一鼓作氣地把基本新拉高到三萬一千五,只為了領你一年四萬的補助?以兩萬五的起薪來說,領個四萬卻得再多花三萬八的人力成本,那個公司會傻成這樣?花兩億玩玩,不過就是讓教育部創造一個話題,對於改變低薪狀態產生的幫助絕對有限到趨近於零。
我建議,若真要治標,蔡政府不妨從兩端下手。一是租稅減免,二是公共工程。
想鼓勵企業拉高基本薪資,蔡政府必須大氣。第一個任期內,對於提高基本薪資與替員工加薪達一定幅度的企業,給予人力成本乘以1.5倍以上營業所得稅特別扣除額。以節稅當誘因,鼓勵企業拉高薪資。
其次,檢討公共工程的預算及人力成本。政府一直採用研究案的模式針對各式各樣的公共工程,且為了防弊只談節約;因此,以所謂計畫主持人而言,人力最高的編列上限就是三萬五每月。這樣的天花板,直接下壓所有投入人力的所得。專案的老大一個月只能領三萬五,下頭打雜辛勞的小弟小妹能領多少?一個家這樣的公司又要接多少個案子,才能給出合理一點點的薪資?且當中是多少被忽略價值的勞力去堆砌出來一個個政府的宣傳標的?若把公共工程的人力費用拉高、增加專案預算,但要求得標廠商必須證明各專案實際給予參與工作者的分配額,且需達一定標準,這樣就可以針對許多年輕人投入的行銷、設計與活動產業拉高薪資。要知道,從中央到地方,單單這類勞務服務案的一年金額破百億,上下游的供應練,亦非常驚人!
有了這兩個活水注入,民間薪資就會拉動。若蔡政府的經濟、教育政策不是空心菜,或許台灣有可能在可見的未來走出低薪的陰霾。至於那種只想花小錢來解決大問題的心態,免了吧,連過去一直罵的22K都不如的政策,想要用31K去掩蓋給4K的真相,那真是讓人不但沒有期待,更是受到傷害!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