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也是一門大學問

生活新聞 | | 觀看數:0
放生也是一門大學問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梁瓈月

日前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草案,會中通過開放原住民進行非營利自用的狩獵,以及狩獵行為改為備查等爭議法案,雖然小有進度,但是對於近幾年引起社會關注的放生管理規範則沒有明顯進展。
125449
(影像截取自玉山國家公園官網)

這幾年可以看到有些單位舉辦放生活動,但是多數民眾對於合法放生的概念並不清楚,因此造成在放生過程中,對生態形成危害,舉例來說,放生活動的出發點在於保育及尊重生命,當民眾無意之中救了受傷的動物或是受虐的動物,在照顧一段日子之後,會進行放生讓動物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而不是養在自己家中。不過有些民眾為了達到宗教目的的”放生”,會自掏腰包進行動物購買的行為,放生與狩獵是一體兩面,因此間接造成盜捕的現象。

目前台灣的社會仍舊存在放生的習俗,相對的整個生態環境就要付出相對成本,雖然有社會人士對這個不良循環現象提出警告,但由於這方面的管理非常薄弱,仍舊時常可以耳聞非法放生的負面消息。

台灣另一個常見的放生議題則是跟海洋有關,由於近幾年常有鯨魚或是海龜擱淺的現象,因此台灣相關單位已經有一套緊急救護措施。以海龜為例,台灣沿近海有許多漁業活動,容易發生漁業誤捕、海上棲地嚴重破壞及海洋汙染與傳染病;甚至幽靈網具以及誤食人造食品也會造成海龜的生病或死亡,目前台灣處理的方式通常是先送到動物醫院進行救傷照護,時間從數個月到接近兩年都有,當獸醫診斷海龜恢復正常之後就可以聯繫海龜擱淺或混獲的所在縣市,決定野放的時間及地點,如果經費預算足夠,甚至會進一步進行人造衛星追蹤,讓大眾知道康復的海龜去了哪裡過日子。

不過也有民眾想配合民間團體參與放生活動,因此購買魚苗或其他生物種進行野放,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副研究員詹芳澤於受訪時表示,放生時有許多事項須注意才能兼具生態保育的目的,首先,放生時要先確定所選擇的區域是否妥當,進行放生是否會迫害原有的生態循環,放生的數量也是一大學問,過量放生將可能造成過度繁殖,對生態造成威脅;甚至,如果是藉由購買所取得的動物,也要注意是否有盜捕或是傷捕的爭議。

放生是一門大學問,尤其目前有許多單位進行放生活動,如果台灣沒有趁著這次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討論放生管理,台灣對於推動放生管理將因缺乏完善的制度而難有明顯的進展。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6-04-22 15:07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