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杰夫
我是一個搖滾咖,大港開唱、墾丁的春浪春吶、搖滾辦桌、大登陸……我最愛的歌手是張震嶽,他在的我基本不會放過,小如好邱400nt門票的小型演出,大登陸校園巡迴,還有免費入場的中瀝搖滾音樂祭,每一場演出都讓我由衷感歎──如此低廉的票價(甚至免費)──如此豐富的演出陣容──如此完美的組織──如此高素質的觀眾──如此乾淨的會場。可是今年的春浪,卻讓我覺得有些「變味」。
2016春浪搬到台北舉辦,之前去墾丁的時候包車的司機大哥和我說因為墾丁機場不願意租給春浪,所以搬去台北。追問為何不願租給舉辦了10年的春浪,大哥說現在的音樂節有些「變味」,來的人不是來聽音樂的。個中隱晦含義或許去過的人都有共鳴,這裡不再多說。大哥還說,4月台北那麼冷,哪有墾丁那麼好玩。看看今年大大的春浪,大大的冠名商logo就在旁邊,我想也是前所未有的吧。今年和15年一樣有13組明星登台演出,可是少了電音派對(也是,台北那麼冷,誰會在交通相對不便的大佳河公園玩到凌晨1點?)第一天的壓軸表演是來自大陸的竇靖童和逃跑計劃,第二天雖然是mc hotdog壓軸,可倒數第二位也是來自大陸的譚維維,把台灣搖滾界重量級的亂彈阿翔和張震嶽擠到不到8點就表演結束。2015年春浪在上海也辦了一場,同樣13組明星,大陸的也是3組。可以說今年台灣本土的春浪,大陸歌手的比例竟然和大陸場的春浪一樣。
為什麼我會說「變味」呢?首先看看大屏幕,大大的贊助商產品框著,活動還中斷表演來抽獎,而贊助商是大陸新興的手機品牌。另外還有來自大陸的網路電視樂視做全場直播。
再來看看現場觀眾,手裡揮舞的是很少在台灣音樂節看到的贊助商免費提供的充氣棒。這些一次性的玩意在演出結束後被大量丟在地上,是我在台灣參加那麼多次音樂節沒有見過的場景。台灣音樂節的一大特色是有毛巾、T恤等有意思的紀念品,這次春浪,大大的贊助商logo占了毛巾一半,完全沒有入手的衝動。
春浪這個有10年品牌的音樂節想走出台灣并沒有錯,2015年新加坡、上海、香港場非常成功。但今年引入大陸贊助商後似乎有點「變味」,原因是台灣本土場的本土明星有點少,導致對台灣觀眾的吸引力不大。前文也提過台灣音樂節cp值很高,大陸歌手的帶來失去的台灣觀眾會換成大陸的觀眾入場。大陸歌手開拓台灣市場也沒有錯,我對歌手譚維維完全的尊重,可是難得在台灣演出,發現場下40%都是大陸觀眾,對著樂迷和她的互動飚起四川話,周遭的台灣觀眾一臉疑惑的毫無共鳴。
在我看來,今年的春浪可以看作一個「啟示」錄,想要走出台灣,發展各個國家地區的想法沒有錯,吸引強力贊助商也是提高知名度的好方法,但不能失去台灣特色和觀眾為代價。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