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宣布參選後,藍、綠兩黨選情激烈,前幾日,朱立倫問蔡英文,「可帶領台灣加入RCEP及TPP嗎?」
事實上,TPP已經過五年談判,一直到上月五日才拍板定案,紐西蘭甚至於昨晚公布了文本內容,使台灣經濟部國貿局員工連夜加班,釐清規則,並打算在一年內完成加入的準備工作,而RCEP則已提出四年多,致力在今年底完成。本周六即將登場的馬習會,談論重點,外界猜測勢必一定也與TPP、RCEP相關,。究竟這兩個東西是什麼呢?加入與否對台灣會有何影響?
RCEP中國主導 台灣加入受中國左右
先談RCEP,它的全稱為「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由中國主導,主要以東南亞十國為主體,再加上周邊國家日本、韓國、中國、澳洲、紐西蘭、印度六國,共計十六國,這十六國涵蓋全球GDP達29%。
RCEP在2011年被提出,至現在為止已舉行過七次談判,各國致力在2015年前結束談判,所以今年是最關鍵的一年。究竟這七次談判,他們都談了什麼呢?有關稅減讓、原產地規則、關務程序、貿易便捷化、非關稅障礙、智慧財產權等。
TPP美國主導 美豬議題成我加入關鍵
而TPP則由美國主導,由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祕魯、紐西蘭、澳洲、智利、汶萊、馬來西亞、越南、墨西哥12國組成。整體來說,TPP涵蓋範圍較廣、自由化程度較高,且佔全球GDP達38%,但是因為他採取毫無保留地自由化貿易條款,所以容易引發會員國國內人民反彈。
今年,歐巴馬政府邀請台灣加入TPP,除表明其遵守「台灣關係法」外,想當然其目的也是為了制衡中國,但因全面開放的自由貿易條款,使台美談判一直卡在「含萊克多巴胺美豬」議題,儘管台灣人民反對聲浪不斷,台灣政府也一再表明牛豬分離政策,但是美國方面依然不肯讓步。
台灣為什麼非加入TPP及RCEP不可呢?
除了可以確立國家主權及政治地位外,在地理區域上,台灣屬海島型國家,又位處亞洲,其餘鄰國皆已加入,而這些國家又為台灣主要貿易對象。
2014年統計,RCEP的16個會員國,就佔了台灣貿易總額的56.31%,達3311億美元,在台灣出口的部分,這16國也占了一半以上,達57%,再加上因地緣親近,台灣紡織、電子、資通訊、零組件、醫療等廠商都至東南亞設廠、投資,聘請當地勞工,建構供應鏈。
而在TPP方面,其12個成員國占台灣貿易總額達35%,雖較RCEP低,但是也達三分之一,更重要的事,因為TPP是較高規格的貿易合作,不只較RCEP自由化,地域範圍、條約範圍也較廣泛,若台灣加入TPP,就等同與這12個國家簽訂FTA,一次獲得多國關稅減免、投資市場開放等,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爭相加入,目前競爭對手有南韓、菲律賓、泰國。
有一派人認為,若無法加入RCEP及TPP,台灣被邊緣化的情況會更加嚴重。他們認為,台灣今年經濟已走下坡,GDP甚至保不了1,若未來連出口至RCEP、TPP各國關稅都硬生生比別人高,台灣的產品將失去競爭力,再加上與台灣出口產品同質性相當高的南韓,現已為RCEP成員國,若台灣再不積極作為,對台灣出口將造成很大的打擊,而在當地設廠的台灣廠商,也有可能會損失一些設廠福利、稅務上的優惠,使其營運成本增加。
最重要的是,美國力推嚴格原產地標準,強化各國區域內分工,也就是說,美國要求,從紡紗到最後成衣都需在該國區域內進行,或者中間進口物料只能是TPP會員國,才能享有關稅減讓優惠,現在紡紗出口以越南為大宗,台灣從中賺取中間財,若未來,越南面臨加重國內生產的壓力,台灣、越南供應鏈即會斷開,加深台灣廠商外移,減少國內生產的比例,若台灣不積極加入,國際分工地位將會受到威脅。
因RCEP、TPP對新加入成員都採共識決,也就是說,要全體會員國一致同意,才得加入,先撇除RCEP的中國因素不談,在TPP方面,台灣現在與許多TPP會員國間缺乏雙邊溝通平台,要別人平白無故支持我們之前,應該要先與對方建立溝通管道、簽訂FTA,才是較好的方法。若想加入RCEP,台灣當務之急應是先通過服貿協議,確立與中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更進一步談加入RCEP,在與他國簽署FTA上,也會相對來的順利點。
加入之後 可能引發的問題
但在加入這些區域經濟組織之後,因為被迫開放產業,將使台灣一直以來採關稅配額及特別防護措施的20幾項農產品(約佔台灣農業總產值46%)取消關稅限制,進口國外糧食量將增加,尤其台灣禁止中國部分農產品進口,若台灣加入RCEP,中國農產品傾銷,對台灣農產業將造成很大的打擊,糧食自給率也將下降。但TPP文本中,其實有一項貿易救濟規定,若會員國因TPP關稅減讓造成進口增加,致國內產業受有嚴重損害時,可實施過渡性防衛措施。實施過渡性防衛措施以2年為期限並可延長1年。
除了農業問題外,還有藥品專利管制及瘦肉精的開放問題。在台灣法律上藥品專利是五年,但美國想藉由TPP延長至8年。不管是開放農業、延長藥品專利、瘦肉精開放,都是與美國利益相關,所以有一派人認為,TPP根本就是為了美國的利益打轉。他們甚至認為,台灣加入WTO之後,關稅已經很低了,沒有加入TPP的必要。
前陣子,最熱門的議題莫過於中韓FTA簽定之後,對台灣造成的影響,事實上,雖然中韓FTA有九成產品都列在降稅清單中,但其實非免關稅產品要在中國免稅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直接投資中國,一種就是來料加工再出口,目前台灣出口中國產品大部不分屬於第二種,例如台灣輸往中國的面板有七成都是半成品面板,再經由中國廠組裝出貨至其他國家,就可享有退稅優惠。
再來,台灣出口產品以資通、電子產品為主,且台灣為「資訊科技協定」(ITA)創始會員國,所以雖然我們未與美國、歐盟簽訂FTA,但出口至美國的貿易額有71%為免關稅,歐盟則有55%,甚至連到中國都有69%,所以,不管是與他國簽訂FTA或是否加入區域貿易組織都應該是在現有版圖上更加擴大,而不是一昧的開放弱勢產業,只為了讓已經低到接近零關稅的產品變成零關稅。
不管加入與否,各國現在都面臨產業開放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因為衝擊勢必會來臨,所以大家紛紛取消扭曲的補貼政策,去正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台灣現在積極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及成立農業科技研究院,試圖建立一條完整外銷的產業價值供應鏈與平台,不只建立品牌,強化行銷,甚至開始為台灣農藥發展網購等新型態通路,許多小農、產地直送的農產品,都已可在手機APP中直接購買。在漁業方面,也輔助漁民去取得國際認驗證,生產高品質的水產品。
(預見雜誌授權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