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歐巴馬上台後,提出「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的概念,重新築起一條亞洲防線,來面對中國的崛起,從美國積極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區域經濟整合便可窺知一二。
而眼看著就要被美國勢力箝制,身為亞洲最大經濟體的中國,當然得想方設法擴張自己的影響力,於是陸續宣布成立亞投行,吸引亞洲以外許多歐洲國家加入為創始會員國;同時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野心勃勃的串起歐亞大陸上兩條精華道路,讓貿易、貨幣、資源加速流動,將可望帶動中國巨大的貿易額,解決中國產能過剩的隱憂,為缺乏成長動力的中國貿易再添薪火。
然而另一邊,南海爭議是太平洋西岸最受矚目的焦點,爭的不僅是國界領土,也是中美影響力消長的重要指標。大洋另一頭,中國將觸角伸向中南美洲,新的運河和鐵路,瞄準新興市場無限商機,也嘗試突破現有的壟斷為自己找到一個新突破口。
21世紀中期數十年,太平洋兩岸注定不平靜,大國一舉一動備受關注,周邊的國家也著眼於各自的利益,不論是想往哪邊靠攏或獨善其身,各有各的盤算:
南海爭議:爭領導、要資源、擴領土!
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在南海的領土爭議儼然是中美角力大戰場:中國著眼於領土主權擴張、海底資源,更為日後的「一帶一路」打下根基;而美國則將這裡視為自己在亞洲的重要勢力範圍,積極和各國結盟。
中國在南海大動作填海造陸,和中國在南海有領土爭議的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在此問題上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對此反彈最大的菲律賓與越南,除了外交上強硬的措詞,在軍事上也積極增加佈署:菲律賓一方面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國際法庭上提起中菲領土仲裁案、在東盟區域論壇,菲律賓也提議在東盟共同文件中強烈譴責中國的擴張;同時,也與美國組成美菲軍事同盟,計畫未來在有美軍基地的蘇比克灣部署從韓國購入的戰鬥機和護衛艦。而越南的親美政權積極和美國取得合作,也從俄羅斯購入許多潛艦服役,成為東南亞最具現代化武力潛艦的國家,對中國三亞造成不容小覷的威脅。
馬來西亞和印尼,則傾向透過外交手段協商來解決領土問題;馬來西亞一向重視對中國的關係,即使有領土紛爭,也希望循往例透過談判解決;今年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在南海議題爭論上扮演平衡者的角色,顧及中方立場,避免正面批評中國。印尼則希望透過東盟建立一個溝通平台來解決問題,印尼前總統日前訪問中國時曾表示,即使現階段南海上主權重疊,但將紛爭轉化為地緣政治上的合作才是未來方向。
和中國沒有南海領土爭議的新加坡、泰國都選擇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被視為中國盟友的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則表達支持中國的立場。八月剛結束的東盟區域論壇發表公報,對中國在南海的作為表示「嚴重關切」,與2012年在柬埔寨東盟外長會議未達成共識的情況相比,今年東盟的共識文件,即使各國也未達成一致立場,但對中國的大動作都有了注目。
東北亞的日本在中美角力的戰場上始終與美國在同一陣線,日本自己在釣魚島問題、戰後70周年議題上與中國有立場上絕對的衝突,兩國矛盾非一朝一夕。安倍的70周年談話、還有中國直指日本的大閱兵,都讓兩國關係更趨緊繃。包括2015年出版的《防衛白皮書》主動提及南海問題、在G7亞洲安全會議上與美國一同促成其他國對中國填海造陸的行動表達關切等,日本在南海爭議上有積極表態。
然而,一海之隔的南韓則陷入美中拉鋸的困境,經濟上他倚賴中國市場;軍事戰略位置上他是美國重要的亞洲盟友,在兩邊都不能得罪的情形下,要不要應邀出席中國的戰後閱兵典禮,或應美國壓力不予理會都是兩難。
《南海小檔案》
南海 (South China Sea),位於東南亞海域,包括東沙、西沙、中沙與南沙群島,為東西向海上貿易必經之路,除了是海洋漁業最大的熱帶漁場,同時蘊含豐富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其地理位置至關重要,主要國家為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國家。
隨著南海地區在地緣戰略中的價值不斷凸顯,中國、日本、印度和美國等國家也插手南海,試圖分一杯羹。也是過去幾十年來南海權益爭端的主要誘因。
區域合作:今天的潛力股會是未來績優股嗎?
中國主導成立亞投行,開啟亞洲事務主導權爭奪的角力序幕。即使尚不足以和有經驗的IMF、ADB抗衡,但大動作宣布成立後吸引了許多美國的歐洲盟友們加入。然而,同在亞洲的日本沒有加入亞投行,反而將主要的力道投入亞洲開發銀行(ADB)中,與之互別苗頭。
亞太地區除了美日主導的TPP外,中國為首的RCEP也正穩定談判中,另外,東盟10國以外也陸續以東盟+N的形式邀請鄰近國家參加東盟區域論壇。在各種區域合作中,不管是誰主導,各國都不落人後的增加彼此間雙邊或多邊的經貿合作,期待今天的潛力股成為日後的績優股。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也對現有世界秩序主導權的提出了挑戰,他想建立的是歐亞大陸新秩序。若看向一帶一路線上的國家,印度在其中有極重要的位置,是中、美、日還有東盟等看重的焦點。印度目前把握自身的位置優勢,發展積極的東向政策。對美國,印度是美國亞洲安全體系在印度洋的交會點,除了維持在麻六甲海峽以東海域的政、經、軍影響力,也積極和美、日、澳洲等國發展海上安全合作。而面對中國,印度與他還有未解的邊界糾紛,總體發展上跟中國也處於競爭關係。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013年時曾對印度提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合作倡議,至今仍處於前期協商的狀態,顯示出雙方缺乏互信,印度本身也對此非常猶豫的態度。然印度也非常清楚,未來必然要與中國攜手,即使猶豫還是要向前。根據最新的協議,中國在未來五年,將在印度投資二百億,也將傾力協助亟需基礎建設的印度改善和新建鐵路。
海陸兩線交會的中東地區擁有多元的民族與文化,還有攸關各國經濟命脈的石油資源,美國在此區的紛擾不斷,於中國卻是剛要開始發展更多影響力之地,要保住珍貴的油源路線,也不能坐視恐怖行動的發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境外極端勢力不能夠影響到中國內部的穩定。
土耳其日前發生大規模反華行動、聲援新疆維族人在宗教上的自由,就觸動中國在疆獨議題上的敏感神經。這類中國境內的敏感議題,還包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對中國境內人權問題的關注,過去他們透過外交辭令高聲譴責、提供實質政治庇護或是制裁杯葛中國在國際上的行動等方式來牽制中國,而今雖然經貿上的互利合作更加密切,人權或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獨立的問題仍時不時被提起。
中南美洲:行動,比言語更能訴說一切!
將目光轉到太平洋西岸的中南美洲,今年五月,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巴西、祕魯、智利和哥倫比亞四個國家時,簽訂了合作研究開發兩洋鐵路的協議。兩洋鐵路聯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陸路交通,在經濟上能使中南美各國豐富的礦藏農產更流暢的輸出到中國,推動自己國內開發、促進雙邊更緊密的貿易夥伴關係,而中國在鐵路建設方面,不論是資金、技術、運營等種種的優勢,也是中南美各國發展基礎建設的不二之選。然而,新開發的陸路運輸意圖突破原本巴拿馬運河的壟斷地位,正面挑戰美國在中南美洲的勢力範圍。
兩洋鐵路的提議並非今年才有,2011年就傳出中國要與哥倫比亞合作開發,而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時,就確立了雙方合作的共識。對此,祕魯總統Ol lanta Humala、還有巴西總統羅賽夫都曾分別表示樂見與中國建立深化的合作關係。巴西總統羅賽夫在今年五月與李克強會面時更表示,願意與中國在金融、通信、農業、能源等各方面合作,讓兩國的合作成為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模範。兩位領導人當時也共同出席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第一個特高壓輸電項目的奠基儀式,這個輸電項目穿越了巴西大部分國土,全長超過2000公里。
將時間推回去年年底,尼加拉瓜宣布尼加拉瓜運河動工,預計五年後完工的運河深度和寬度都優於現有的巴拿馬運河,將是取代巴拿馬運河、甚至蘇伊士運河的新選擇。但這項計畫面臨尼加拉瓜國內強大的反對聲浪,儘管尼加拉瓜政府宣稱運河興建後將帶來救命的豐富收入,工程由中資公司負責興建並擁有百年經營權、運河航道經過雨林區並將導致數萬戶居民須遷移他鄉,都引發了強烈的質疑和街頭抗爭。
即使兩洋鐵路僅在研究階段、興建中的尼加拉瓜運河面臨反中、環保等爭議與衝突,中國積極在中南美洲另開一片天的舉動,無異直搗美國後院,開啟中美角力另一戰場。然看各國政府積極與中國簽署數百億美元的合作項目、更有國家不畏國內強烈的反對聲浪堅持開發,這些新興發展中國家用行動說明了自己在這場兩強角力暗湧中的立場。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更是個充滿野心的時代。中美兩國根本的利益不同,故兩國在各方面的競逐短期內不會停歇,而各國都要保守自身核心利益,夾在兩強中間,時而合作、時而對立是無可迴避的情形,也是考驗外交智慧的選擇。現實的國際政治裡,也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原文來源:預見雜誌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