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兼具,是多數認識吳漢中的人對他的形容,擁有台大城鄉所、杜克大學商學院MBA學歷的他,是誠品商業類與博客來設計類熱賣書《美學CEO》的作者,同時也是文創產業最信賴的顧問,以及社會企業的倡議者。
從民間轉入政府單位,吳漢中坦言並不在他的規劃中,「參加WDC執行長的徵選其實是個人生的意外,當時想法很簡單: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覺得如果這事情我能夠做,也願意接受挑戰,為什麼不試著成為改變的一部分?」抱著這樣單純的念頭,吳漢中按下網路報名的遞交鍵,經歷了兩階段資格審核與市長面試。四月初,北市府文化局正式公布,2016世界設計之都專案執行長一職確定由吳漢中出任!
上任至今,吳漢中幽默地笑說,「我知道這工作一定很忙,但沒想到會這麼累,兩個月不到瘦了四公斤。誠心歡迎所有想減肥的人來參加WDC。」這段時間以來,吳漢中不僅要快速熟悉掌握WDC事務,也重新思索起面對這項職務的心態,「我和大家都一樣清楚2016 WDC的本質是一個Event,一個2016年過後就結束的活動,但在結束後,如果我們還想留下些什麼,該怎麼做?」吳漢中曾如此反問自己,帶著篤定神情,他告訴我們,「就是要做具有『社會企業家精神』的事情!」
是設計、也是社會設計
「傳統企業家所追求的是短期的效益,就像是世界設計之都可以只是開記者會、發新聞稿、辦風光的國際論壇活動,但是如果我們從根本思考2016 WDC能不能有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事情或許會不一樣。」在執掌2016 WDC執行長之前,吳漢中長期投身於社會企業及社會設計的推動,也時常受邀為台灣文化創意企業提供諮詢與顧問,「把文創事業當成志業」是他經常與企業家分享的觀念。從民間轉入政府組織,吳漢中不改他著眼於長遠發展的思考模式,「做WDC要把格局和規模都更拉高,我希望能拋出新的、未來的風向球。」
關於對世界設計之都的想像與期待,在國際官網上是這麼寫的:「WDC是一座真正能藉由設計讓社會、文化及經濟生活變得更好的城市。」在此「設計」指的不是某個設計物件,而是一種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一種能被廣為應用的工具,這兩個字,對吳漢中來說還有另一層更深刻的意義,「設計其實也是『社計』,就是『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一種強調創造社會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 Value)的理念,在吳漢中接掌之後的2016 WDC,也將更加聚焦成為一場蘊含社會設計底蘊的新浪潮。
Action!讓市民有感的公民參與
事實上,吳漢中對於2016 WDC的思考並不是從接下CEO職務才開始的,2013年他在國藝會線上誌發表的〈下一個文化十年──文創社會企業時代的到來〉文章中,就曾經提到:「申請設計之都不是真正目的,一個城市文化運動的過程才是真正理念。這場運動要動員的,不只是社區或文化工作者,而是要讓每一個政府部門局處,每一個民間的設計工作室,都能認識到設計改變社會的力量。」
無論在世界各國,推行如WDC這樣以一整座城市為尺度的大型計畫,是否能讓身在其中的市民有感,是核心任務之一。以2012世界設計之都赫爾辛基為例,根據官方調查顯示:有2/3的赫爾辛基居民曾參與相關活動,更有近45%的居民認為2012世界設計之都的計畫,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改善。
如何深化台北市民對WDC的認同及參與感,吳漢中從桌上厚厚一疊資料裡抽出其中一份,這是他與2016 WDC團隊正積極構思中的「公民社計師」方案初稿。不滿足於過往談公民參與時,往往僅限於工作坊形式,吳漢中表示,「我們正在思考有哪些事是可以系統性的來做,首先,是不是可能透過現有社區學習系統,或不同的終身學習網絡促成公民社計師方案,讓每個社區藉由終身學習的自主系統,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社會設計師。」儘管此方案看來頗值得期待,吳漢中也不諱言,許多專家學者皆認為這不是2016即將到來的這短短半年內能辦到的事,但大家都有共識「公民社計師」是應該被推行的方向,也許需要兩年、三年,但只要運作起來,就有機會形成一股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
企業一起來,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吧
不只想讓市民動起來,吳漢中也希望將開放、參與的概念帶進2016 WDC,「我們想把現在社會上最有活力的一群人──社會企業家,一起拉進來WDC,讓年輕創業的社會企業家與設計師有對話的平台。設計師也可以重新思考將設計作為改變社會的工具,做一個真正的社會設計實踐者。」此外,吳漢中也意識到,在市民日常生活最密切接觸的對象其實是企業,若能藉由WDC帶動企業的社會參與,將會帶來很大的社會效益,「就連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企業與社會『共創共享價值』策略,都指出如果企業在營利同時,也能解決社會與企業的共同問題,就能為雙方創造最大的效益。」當政府或WDC提出一個大方向之後,還是需要社企或企業的參與,才能更具體實踐。
然而,先前松菸文創園區內的文創產業發展與企業經營的爭議,意外引發一股社會上的反商氛圍,難道不擔心企業參與意願因此受到影響?吳漢中表示這也是他想藉由WDC與企業溝通的關鍵思維,「設計與創新,是解決台灣企業根本所面臨的問題的方法,P&G、IDEO很多第一線公司都已在做,不用套上哈佛商管模式這類嚴肅的事情,其實很多精彩且廣受大眾歡迎的設計或服務,就是因為『來做些有趣、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的想法而誕生的。」當企業願意將眼光放遠、格局放大,就能看見與社會共好所帶來的競爭力。
Text / 方敘潔 攝影 / 王漢順 via / 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6月號】
=============================================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LaVie》行動家網站。
※本文由《LaVie》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