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財周刊》發行人洪寶山
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完全屬於你自己,那就是你的心念,只要心念一轉,你的世界也會隨著改變。
去(2014)年封關,台股重新登上9300點,寫下日線、周線、月線、季線、年線五線全紅的紀錄,進入新的年度,元月行情格外令人期待。但在股票市場中,僅有不到兩成的人成為贏家,其他多半為輸家,投資人在新的一年,又該如何掌握台股走勢?
節目特別邀請到擁有三十年投資經驗的專職投資人,同時是《蕭明道教你主升段獨門獲利絕技》的作者蕭明道,與聽眾分享,操作台股最重要的制勝關鍵。
篤信技術分析的蕭明道,年紀輕輕就曾靠股票累積億元以上的身價,但卻因為聽內線消息,一度負債一身;所幸靠著研究技術分析,五年後在股市翻身大賺三億元,至今仍活躍於市場中。
由零股投資崛起 奠定一生目標
談到與股市的緣起,蕭明道表示,民國六十八年父親手上有一些零股過戶給他,讓他在學生時代就與股票結緣。回想大學時期,功課不算出色的他,讀的是經濟系,還一度休學,大學念了七年多才畢業。當時中南部一個月的生活費約二、三千元,但靠著操作零股,短短時間竟然就能賺到一萬多元,讓他對股市萌生濃厚的興趣。
蕭明道說,當時對於未來的出路,可能是考高考當公務人員,但他不甘於此,決定在股市有一番作為。那時台股指數才三、四百點,成交量很小,國內的股市資訊也不發達,但卻不阻礙他對股票的熱情,特地從美國買進投資書籍,練習一根根的畫K線,累積了股市投資基礎。
早期台股的標的並不多,但隨著時代背景的演變,從四十二美元兌一台幣,經歷一波急速升值,到二十四美元兌一台幣,引起資金狂潮,錢多到無處可去,便紛紛湧進股市,造成每天都有股票漲停板的熱烈景況。
幸運地,蕭明道搭上這波熱潮,不到三十歲,就賺到了約兩億元,可說是少年得志。
「也許是太年輕、太自大,賺到兩億後,認為賺二十億也不是難事,銀彈也足夠,便開始想當主力,專門炒作和拉抬小型股,內線消息卻讓我從天堂急速墜落到地獄,獲利全數賠光,還負債一身。」蕭明道說。
最後,他終於理解,主力做股票都是經過布局和設計,且違反人性善良面,最終他決定回歸正常的操作模式,當一個快樂的投資人。
信K線得永生 技術分析成依歸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蕭明道做到了,雖然因投資股票負債,但他未放棄股票市場,反而開始努力鑽研技術分析,利用專業知識作為操作的依據,不再相信消息面。
目前擁有三十年投資經驗的他,已經摸索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操作方式。蕭明道透露,技術分析的精髓是,在趨勢成形前就可以領先看到趨勢,價、量、時間和角度缺一不可,任何一根K線所搭配的量,都是投資人對它的認同。
因此,從K線可以看出個股的趨勢,價是由量累積而成,而指標又是根據價而出現,屬於較落後的資訊,透過價、量、時間和角度可以讓投資人買在最低點,指標卻無法有此效果。
當然,初階投資人仍可以看指標來操作,但若想進階到更高境界,就要了解價、量、時間和角度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海明威曾說過一句話,戰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真理不外乎輸和贏。我進入股票市場後,民國八十二年以來,沒有一年輸過,都是靠著技術分析來判斷,因此對我來說,信K線得永生。」蕭明道說。
他分享一個獨特的理論:「同位對照和異位對照」,指的是在股票投資時,要分別在同方向和不同方向的趨勢中比較,搭配量更能清楚發現趨勢將成形,無論是底部或頭部。
他透露,這個理論不只可用在股市,任何投資商品皆適用,像是美元、黃金或石油等,只要會用技術分析,就能夠在許多投資商品找到獲利機會。
投資人見獵心喜 小心主力騙線
到底如何運用同位對照和異位對照呢?以股票來說,在上漲趨勢中可觀察,這一波漲勢力道是否超越前波,而下跌走勢也是同樣道理。若在波段的上漲趨勢中,漲勢一波比一波弱,代表作多力道逐漸消散,反而可以開始偏空布局。
每間上市櫃公司都可能請來操盤手,儘管基本面不好,利用作價來創造技術面強勢的假象,俗稱為「騙線」。在技術分析中,投資人如何分辨,該檔個股的走勢是否為騙線?蕭明道指出,公司想利用籌碼面作價,此時就要考慮到角度問題,技術面若出現假突破或假跌破,就可觀察是否出現背離現象。在頭部會形成牛市的熊背離,就是多頭市場的空頭背離;在底部則會出現熊市的牛背離。
※理財周刊750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主文>2015復仇者聯盟 啟動台股元月行情
◎發行人語>原地不動,就是最大的失敗!
◎專題報導>楊志良:新生人口銳減 每隔一代減一半
◎理財我最大>蕭明道用技術分析累積上億身價
◎典藏珍愛>華麗的低調天長地久萬年曆錶
◎產業追蹤>2015生技業第一道曙光就看新藥試驗
◎興櫃明星榜>題材夯業績佳 興櫃拉自己的行情
◎多空大師吳金潮>歐債危機又出現 元月行情恐落空
◎台股捷報>趁盤勢震盪切入金像電、陸海、83xx
◎基金風向球>基金首重美日中 新興亞債有亮點
◎解碼房市>五大房仲巨頭 剖析2015房市走勢
【原文刊載於《理財周刊》750期,更多精采內容請上《理財周刊》官方網站;《理財周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