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提到目前關於割包皮的新知。有趣的是,從遠古壁畫及木乃伊得知,原來割包皮早在六千年前就存在了!只是經過了六千年,包皮該不該割依舊成為大家爭議的議題。
一般來說超過九成的新生男嬰都是包莖的,此時包皮推不開絕大多數都屬正常的現象,家屬無需過度緊張,且隨著年紀長大,到了2~3歲時,大約會有 80-90 的人包皮自然可以輕鬆推開至看的到龜頭,此時也就無包莖的疑慮了。另外,近來也有文獻提出,擦含有類固醇的藥膏大約兩週後並持續每天推開包皮,約有九成的人經過治療後包皮即可鬆開。
那到底到底何時才要手術割包皮呢?我們看看以下值得參考的一篇文獻:
美國兒科醫學會 (AAP) 在 2012 年 8 月 27 日發佈了一篇新的聲明 (Policy Statement):
全文的重點在於以下這句話:
Preventive health benefits of elective circumcision of male newborns outweigh the risks of the procedure.
自主選擇性割包皮在預防疾病上的好處勝過該手術的風險。
另外還提出對貴鬆鬆的美國醫療體系的建言:The health benefits are great enough that it should be covered by insurance. 也就是說其好處多多,建議保險應該給付。
這篇聲明是回顧從 1995 到 2010 年之間發表的文章,發現新生兒自主選擇性割包皮(elective circumcision) 確實可以降低一歲以前泌尿道感染的機會、降低未來陰莖癌的機率、以及減少得到性病的機會(此包含 HIV, 梅毒 Syphilis, 疱疹病毒 Herpes, 人類乳突病毒 HPV)。
然而大前提是:必需是給專業的醫師進行手術。
割包皮手術對於一位專業的小兒外科醫師來說是「一塊蛋糕」啦!但是,只要是手術,就有必然的風險存在,最常見的手術併發症為傷口感染及出血,然而多數只是輕微的症狀,以目前的專業技術而言,嚴重的併發症是很少見的。
雖然看來割包皮的好處多多,風險也低,但是以目前的資料證據而言,尚不足以讓醫師建議每一個新生兒都應常規性地去割包皮。加上兒童割包皮必須全身麻醉,撇開麻醉的風險不談,對於孩童及家屬心理上的壓力也不容小覷。
總歸來說,兒童割包皮找專業的小兒外科醫師。何時該割?如果發生因包莖引起的反覆性陰莖龜頭炎或泌尿感染的話,有兩個建議作法,1. 可以先試著擦類固醇藥膏看看成效如何,如果兩週後效果不佳,則安排手術,2. 直接安排割包皮手術。如果是自主性選擇割包皮的話,站在醫師的立場,盡量提供給家屬及病人足夠的資訊,家屬可就醫療上的需求、個人的立場、宗教、種族、文化等考量,與醫師討論後再做最後的決定。
最後附帶一提,美國兒科醫學會發表此篇聲明之後,果然引發了眾多討論。其他歐洲的醫學會則是持不同的意見,也就是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在割包皮「作為預防」的角色上尚有爭議。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iHealth 愛健康》官方網站;《iHealth 愛健康》官方粉絲團。】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