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桌上必有!一道料理「由來竟然有5種」 揭開佛跳牆神秘面紗

記者: 寧于晨
生活速報 | | 觀看數:0
圍爐桌上必有!一道料理「由來竟然有5種」 揭開佛跳牆神秘面紗

農曆春節將至,又到了享用豐盛年菜的時候,其中「佛跳牆」可說是過年必不可缺的料理之一。但你是否知道這道特殊的菜名的由來呢?據悉,佛跳牆自清朝光緒年間流傳至今,是華人的傳統經典菜色之一,料理方法就是將所有食材放進甕中加上高湯以及調味料去燜煮,而基本食材包括有排骨、雞肉、鳥蛋、芋頭、大白菜、香菇、竹笙、栗子、蓮子、菱角、仁蒜頭、紅棗以及干貝等,若想要再豐盛一點,甚至可以往裡頭加入鮑魚、豬腳、海參、魚翅以及魚皮。最上層通常會放最名貴的食材,以祈求來年有個好兆頭。至於佛跳牆的由來則眾說紛紜,在此為大家整理幾個與佛跳牆名字有關的故事:

▲「佛跳牆」可說是過年必不可缺的料理之一。(示意圖/Shutterstock)

故事一

相傳清光緒年間,福州一名官銀局官員設宴款待福建布政司「周蓮」,宴會中有一道將雞、鴨等食材置於紹興酒罈中烹煮的美味佳餚,讓周蓮一吃就贊不絕口、流連忘返。周蓮問及菜名,官員回:料理有「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被命名為「福壽全」。回府後,周連命掌廚的廚子鄭春發也如法炮製,試了幾次後,鄭春發自行改良加上海參、干貝等海鮮食材讓味道更有層次,自此這道菜成了周蓮府上宴客的招牌菜。

 

廚子鄭春發後來辭職在外開了一間餐館,因專門承辦個官府宴席而聲名大噪。至於「福壽全」這名字為何會變成「佛跳牆」,說法也是各有不同。有一說法是指,因為福州話裡的「福壽全」音近「佛跳牆」,久了人們便以此為名;另一說則是當時有文人在鄭春發的餐館裡吃到這道美味佳餚,興致一來便道「壇放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鄭春發聽了後很是欣喜,便決定更名為「佛跳牆」。

▲「佛跳牆」最上層通常會放最名貴的食材,以祈求來年有個好兆頭。(示意圖/Shutterstock)

故事二

早期在福建有一個叫「試廚」的傳統習俗,新進門的媳婦必須在新婚後的第三天下廚宴請所有夫家親戚,而端出桌的菜餚不僅將顯示媳婦的治家本領,更會影響其未來在夫家的地位。據傳,一名從小在父母嬌寵慣養的新嫁娘,十指不沾楊春水的她因不知該如何下廚而向娘家求助,她的母親便將所有食材以荷葉包覆成一小包,並叮囑她一定要依照烹飪的步驟來料理,結果下廚時女兒因太過慌張而把步驟全忘了。

 

新嫁娘最終只能硬著頭皮將所有食材都丟進紹興酒罈中,以荷葉封住罈口後,將酒罈放在快熄滅的炭火上後,便急匆匆地逃回娘家。隔天公婆找不到人,卻看到廚房炭火上的酒罈飄出陣陣香氣,於是便拿出來招待賓客,賓客在享用餐點後無一不對料理讚譽有加,而這也成了「佛跳牆」最早的起源。

 

故事三

一名小和尚平日的工作就是打理清掃寺廟環境,但他不時就會偷藏信徒送來的葷食供品,並存放在一個瓦罐中。某日夜裡,飢腸轆轆的小和尚決定煮來吃,於是便帶著瓦罐翻牆到廟外的空地,開始鑽木取火燜煮這些菜餚,沒想到竟鮮甜美味。於是每隔一段時日,小和尚就會在半夜裡偷偷打牙祭,直到某天晚上,半夜起床如廁的老和尚聞香而來,發現了這罈佳餚後決定破戒,加入小和尚的行列。但紙最終還是包不住火,消息在鄉里間傳開後,便有了「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說法,後來附近的餐館效法做出此道料理,並以「佛跳牆」命名。

 

故事四

傳說中一名皇帝因為吃膩了山珍海味,開始要求御膳房的御廚研發新菜色,若做不出來就要人頭落地。御廚為此可謂是絞盡腦汁,還請教了無數的美食專家,但就是想不到,最後他決定自保,捲舖蓋逃跑。在逃跑前,他葷素不究,將所有食材都放進鍋內,再使出渾身解數調味,沒想到的竟做出香味四溢的料理,甚至香到引出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最終,御廚憑藉著這道料理保住一命,並將這道料理取名叫「佛跳牆」。

故事五

據傳這道菜是由一名乞丐研發出來的,這位乞丐為了過活,一天到晚都會拎著破爛的瓦罐四處乞食。直到某日,他來到一座廟宇旁生火,並將他當天乞討到的各種殘羹剩飯倒在一起烹煮,沒想到過沒多久就香味濃郁,甚至吸引了廟中的和尚們,和尚們因按耐不住香味的誘惑而翻出牆外一探究竟,這便是「佛跳牆」的由來。

 

最後更新時間:2023-01-16 13:53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