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垃圾車播放世界名曲、沿街收垃圾的景象,讓不少外國人感到新奇,甚至已成為台灣文化風景一環。對此,外媒撰文介紹台灣的垃圾車文化,並大讚台灣長年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讓街道在潮濕氣候下更為衛生,且回收率高達55%,是全球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 台灣垃圾車文化登上英國《衛報》。(圖/翻攝自 YouTube/追車人 Taiwan bus)
據英國《衛報》26日報導,台灣沒有使用國外常見的移動式垃圾桶,而是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要求民眾在垃圾車出沒時,從家中拿出垃圾袋,並直接扔到黃色的垃圾車上,分類好的回收物品和食物殘渣交則交給後方較小台的車子,使得台灣街道在潮濕氣候下更加乾淨衛生。
報導也提到,台灣擁有高達55%的回收率,是全球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一部分成果必須歸功於市民致力垃圾減量的共同意願。另外,成群結隊的黃色垃圾車每週有5天在街頭穿梭,每當抵達指定地點,就會播放貝多芬的《給愛麗絲》或巴達潔芙絲卡的《少女的祈禱》,這些提示音樂無疑是台灣垃圾車的特點,也是台灣回收垃圾系統的「關鍵支柱」。
至於這些歌曲是如何被選為垃圾車的提示音樂,台灣Podcast「Formosa Files」主持人曾在節目中表示,台灣1960年代從日本購買垃圾車,車上原本就預設了這些歌曲,另一說法則指這些垃圾車主要從德國購入,所以才會播放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名曲《給愛麗絲》,還有環保局內部傳言稱,一名前局長聽到女兒彈奏《少女祈禱》後,便決定把這首歌曲加入了垃圾車的歌單。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