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齡少女變「姑婆」:終生不嫁、客死異鄉 居然只為了這個原因

記者: 袁紫衣
生活知識 | | 觀看數:0
妙齡少女變「姑婆」:終生不嫁、客死異鄉 居然只為了這個原因

當今社會,女性未婚已經是件越來越平常的事,常有人侃未婚的年長女性叫作「老姑婆」,有趣的是,「姑婆」這個稱呼在一百年前,也被用來稱呼一群未婚的女子。歷史就像個輪迴——上個世紀,這群女子獨立、勇敢、自強,之所以成為「姑婆」,只是為了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1135426

 

挽髮為辮,少女發誓終生不嫁

 

1941年,17歲的廣東女孩黃月蓉走上郵輪,與村裡的幾個姐妹決定一起到南洋打工。這樣的情況自上世紀40年代起就很常見,一群又一群來自廣州、番禺、佛山、肇慶,以順德為多的妙齡少女,選擇下南洋打工。

在嶺南一帶,當少女長到十七八歲,若願意可選擇「自梳留辮」——在古代,未婚女子留辮,出嫁需由母親挽發髻,象徵已婚,而少女親自挽髮留辮,即表明其「終生不嫁」之意。

 

 1135433

 

社會上將這群女子稱作「自梳女」,少女經家人同意,選定良辰吉日將辦「自梳儀式」。購置新衣鞋襪、香燭酒菜;少女沐浴更衣,到觀音神像前發誓,接著換上全新的衣裙鞋襪,向別的自梳姐妹行禮,表示正式加入這個群體。

她們發誓後需終生保守童貞,絕不能反悔,違者要抓去嚴刑拷打,重則浸豬籠。自梳女有專門的「姑婆屋」,老病時可住到裡安養,絕不能死在娘家,也不能葬入娘家祖墳。廣東順德均安鎮,就有一棟兩層磚房,匾額題有「冰玉堂」三個大字,於上世紀50年代建成,當年作為年老無依的自梳女的安養院。

 

1135429

 

30年代,廣東繅絲廠內女工中,十有七八為自梳女;後來絲業衰落,自梳女改去香港、下南洋,去做傭人保姆。黃月蓉便是到了新加坡一個富裕家庭做幫傭,負責帶孩子、做飯,女傭都被稱為「媽姐」。這些外出打工的自梳女大多生活艱辛清苦,不少客死異鄉,黃月蓉還算幸運,60年後她重新回到了廣東。

 

想用婚姻束縛我們,我們乾脆不結婚!

 

問起黃月蓉為何選擇自梳,「我們不結婚不是因為排斥男人,也不恨男人。選擇去南洋打工,也是想靠雙手養活自己。」她解釋,在當時這屬於一種社會風氣,「小的時候,就聽過關於女孩子嫁人的歌謠,說嫁人後日子會很艱難。」在當時,情況確實是這樣:所嫁非所愛、嫁後地位卑微、被迫行房......

 

1135435

 

更可怕的,還有封建迷信,如華南民間有所謂「七星伴月」的說法,「七星伴月」即家中有七子一女,屬大吉大利之象,獨女不能出嫁,否則會帶來厄運;還有兄姐未婚,弟妹不得結婚的規定;面相、生辰八字命中克夫的也不宜婚配。

種種社會壓力迫使這些少女乾脆選擇自梳,當時屬於一種「抗婚」:想用婚姻束縛我們,我們乾脆終生不嫁!抗婚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自梳女」這個獨特群體。

 

1135434

 

自明清開始,順德、南海一帶出現了大量的繅絲工廠,願意聘請大量女工工作——這為女性走出夫權的控制、打破封建傳統獨立自主鋪開了道路。但是到了民國,有些工廠擔心工人有家庭妨礙加班,招工就提出了「四不要」:談戀愛的不要,已婚的不要,有孩子的不要,老病的不要,一些貧窮人家的女兒乾脆選擇自梳,不婚不育較好找工作。

50年代起,大多自梳女都像黃月蓉一樣直接下南洋。

 

1135428 

 

2001年,黃月蓉從新加坡回國,用存款在順德老家蓋了一間房給自己養老,冰玉堂當時已無人居住,黃月蓉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實際上,在抗戰以後自梳女這個群體規模已逐漸減小,尤其在步入現代化社會後,隨著女性的選擇權越來越多,自梳習俗逐漸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現在,剩下冰玉堂和鄉間一些破舊的自建「姑婆屋」,記錄著當年這群自願成為「姑婆」的勇敢、自強的妙齡少女。

 

1135430

最後更新時間:2022-08-26 14:03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