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eNews YT紅什麼?『有錢真好』讓喔編來為大家解開這個世界的現金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如果給你一百萬一個月後要歸還,你是會一直窮下去,還是會變富翁?之所以有錢人能夠想得到賺錢的方法一定有原因,最主要還是思維邏輯的觀念,影片中就介紹如果把一百萬給窮人,隨著窮人思維模式就註定永遠還是會窮下去,這個影片實在發人深省!
此YT頻道Better Leaf 好葉為喔編很常探討研究的貧富觀念,在此推薦給大家!
廢話不多說!直接影片看下去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若的現象。資源過度集中在某人、某個組織上,背後的馬太效應,代表的是一種難以僭越的社會心理學。在職場中,不要害怕自己出發點不夠高,只要能看清現局,就能找到反敗為勝的動力。
「馬太效應」來自聖經中馬太福音的故事,一位貴族要遠行,臨行前把三個僕人找來,每個人根據其能力不同、給予5,000兩、3,000兩、1,000兩銀子去經營生意。貴族回來後發現前兩者都獲利翻倍,只有第三個僕人,把錢直接埋到的地底下、絲毫未善用,這時貴族獎賞前兩位僕人、嚴懲第三位僕人,馬太福音的結尾是,「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雖然故事原先的寓意,是要人珍惜資源、在職場崗位上勤勞以對。但半個世紀以來,馬太效應被陸續應用在經濟學、社會心理學、教育等領域時,強調的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圖片翻攝自:Better Leaf 好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ing Merton)於1968年提出,談的是不同的人、群體,若已經在名聲、財富或社會地位上有所成就,就會產生一種吸引更多機會的優勢,更輕易獲得更多成功。這也進一步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下,贏者通吃、沒資源難以翻身的原因。
能夠創造財富者往往才會得到社會資源(圖片翻攝自:Better Leaf 好葉
把「馬太效應」應用在學術界中,比起還未成名的博士生、研究人員,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可能得到更多的掌聲—即便他在某個研究上的功勞並非最大。
網友留言表示:最後一句話說到重點了『大多數人都不具備讓自己足以變強的毅力』真的只要能堅持下來,無論起點怎樣,最後肯定也都會有所成就!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