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保育標章推行10年有成!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11月25日舉辦「綠色保育故事集暨建構農田生態永續計畫」成果觀摩會,由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及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共同為活動揭開序幕。會中也發表綠色保育農業故事《我們的友善、他們的家》。書中主角綠色保育農友更親至現場分享耕作甘苦談與田間動物小故事,帶領現場來賓一同領略綠保田中萬物共榮的美好風景。慈心基金會自2010年起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截至今日已有逾399位農友加入,601公頃的友善農田獲認證。2017年,慈心在林務局支持下,啟動「建構農田生態暨多方參與查證系統之農村綠色經濟永續計畫」,進一步建立綠色保育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土壤診斷分析科研實證資料,並試行多方參與查證系統 (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 PGS)。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基金會從陪伴農友走過艱辛的轉作挑戰,共創一條經濟保育雙贏的出路,到近年來嘗試透過PGS參與式查證系統,打造多元開放參與平臺。綠色保育一路走來,皆由「生產、生態、生活、生命」的四生精神貫串,期望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都能共存共榮生生不息。
作為臺南官田第一批響應綠色保育計畫的菱角農友王耀文回憶,返鄉務農第一次施灑農藥後,田間隨即浮起上萬條魚屍的場景,至今仍難以忘卻。事實上,第一線農友往往最能體會農藥傷害,然卻苦無農藥之外的其他出路。因此當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2011年在官田推動綠色保育時,王耀文便毫不猶豫加入。儘管面臨轉型初期產量減少、嚴重病蟲危害等打擊,王耀文仍不改其志,為了守護居住在田間的第二級保育類動物 — 水雉,更將田區管理的思惟提升到「維護生態系統」高度,連最令農友頭痛的福壽螺,王耀文都能視之為「益蟲」,藉由大自然食物鏈關係,讓生態自行平衡。在宜蘭經營田董米品牌的農友林哲安分享,田董米品牌的成立,源於保育臺灣水田原生鳥類的初心,對田董米農友來說,收割後的棲地營造工作甚至比種稻時還忙。林哲安指出,保育過程中這些促進公眾利益的付出與損失,不該由少數人負擔。此外,由於相較其他物種,保育鳥類的棲地需要較寬廣且連續的田區,如何擴大市場、提升銷售管道觸及率成為重要課題。而綠色保育標章認證制度,有助於品牌進行理念溝通與行銷,帶動消費者的支持與鼓勵,達到生態和經濟間的平衡,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友善環境農業的發展,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參與。為建立綠色保育生態效益之科研實證資料,選定未來長期監測的指標生物,慈心基金會也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及農業試驗所合作,以「坪林綠保茶園」、「南投中寮綠保果園」兩處為示範區,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及土壤診斷分析。調查研究發現綠色保育田區較諸慣行農法田區,在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生物數量上都呈現較為優異的表現。以坪林樣區的調查為例,綠保田觀測到的蜘蛛數量不僅是鄰近慣行田的40多倍,更發現從未登錄於臺灣物種名錄中的「多斑普雷尼克蛛」、「波氏緬蛛」等新物種。科研調查不僅為綠色保育的生態效益提供嚴謹的實證資料,更讓農田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成為農產產量之外同樣振奮人心的可見績效,反饋為農友堅持下去的動力。慈心基金會也透過生物多樣性宣導、土壤及生態檢測培訓課程,出版動物觀察與棲地營造手冊,以及土壤健康自主診斷手冊,讓農友成為第一線的生態觀察員,形成不斷優化農田生態棲地、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正向循環。除了結合不同領域專家之力,為強化消費端的綠色保育認知及參與程度,慈心基金會近年來嘗試將「PGS多方參與查證系統」導入綠色保育標章,讓消費者成為查證團隊的一份子,直接走入田間,與農友、學者專家等多元角色一同參與查證,促進彼此的溝通瞭解。自2017年起,慈心基金會已陸續舉辦近百場多方參與查證,期盼以系統引導跨領域參與平台的建構,達成環境保護及農業經濟並進的永續發展目標。(NFG 流行電通 www.NeoFashionGo.com )
( CWNTP 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 )
本文出處
『新聞來源/Wow!NEWS新聞網』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