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校園陸續傳出輕聲案件,台大傳出3位學生尋短、海科大情侶、成大生在租屋處燒炭,諮商心理師胡延薇坦言「很擔心造成模仿效應」,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需要迫切關注的議題。也由於短時間內的媒體接連報導,的確有可能催化有自殺意念的人轉為具體行動。
學生族群煩惱類似 容易引起共鳴
成年人因為工作、家庭環境、生活方式多樣,每個人的煩惱都不盡相同,然而學生因族群特殊性,年紀相仿、生活經驗及煩惱類似,在媒體的詳細報導之下,反而容易引起共鳴。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同時擔任淡江大學的講師,與大學生接觸緊密的她表示,因高中生有升學壓力,師長反而密切關注他們,而上了大學之後終於掙脫枷鎖,面臨到人際關係、情感問題都成為壓力。
青少年自殺率創新高 隱藏個案難預防
過去董氏基金會調查,大學生每5人就有一人有明顯憂鬱情緒,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前陣子也發表,15-24歲青少年自殺率連續三年創國內新高,成為青少年族群死亡原因第二名,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串聯。
其實每個校園中都會有學生輔導諮詢中心,胡延薇諮商心理師說,會特別找出需要追蹤、關懷的學生,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把心事外顯,有許多隱藏的個案沒有被特別關注,心理狀態逐漸惡化,此時若受到刺激,無論是煩惱加重,或是看到其他人自殺的訊息,就會產生模仿念頭走上絕路。
避免使用自殺成功、解脫等詞語 誤導自殺可解決問題
陳劭旻諮商心理師也強調,媒體報導時應多以關懷的角度出發,避免批評當事者,同時避免揭露太多自殺細節,用詞避免使用「自殺成功」、「自殺完成」、「解脫」等用語,這類描述會使有自殺意念的人, 覺得自殺似乎是一個可以幫他們解決現在困難的方法。自殺意念、計畫、行動是逐步升級的,若能在有自殺意念時介入關懷,便有可能阻止憾事發生。若接觸到大量的案件細節、方式等,反而會讓他們原本模糊的想法更為具體,進展到實行。
近期案件已經引起教育部、衛福部等高度重視,但遠水救不了近火,唯有家人、朋友多關注自己身邊的人,才能發現異常,胡延薇諮商心理師提醒,若發現親友有異常,不要批評、指責,多以關懷、同理的方式與之溝通,學校也都有許多免費資源可以多多利用,一起建立起守護網,避免生命殞落。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21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