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過去民眾對腦部手術總抱持著很大的恐懼,能不開就不開。只不過,如果服用的藥物種類越來越多、劑量也日趨增加,卻無法有效控制發作的「頑固性癲癇」(或稱藥物抗性癲癇),實在就不宜拖了!現在已有新的手術診斷與治療工具可輔助,既能有效控制癲癇發作機率,也能提升病患與家屬的生活品質。
頑固性癲癇 可評估手術治療的合宜性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王昱棨醫師便提及,半年多前曾收治一名年近30歲的癲癇病患,在小學時期曾因為重大腦傷而引起癲癇,近10餘年來一直靠藥物控制,每天必須服五、六種癲癇藥物,但都無法有效控制,發作次數約一周兩、三次。每次一發作,嚴重時會全身癱軟無力,也令家人在照顧上十分困擾。
王昱棨說,該病患是典型的頑固性癲癇,保守估計國內約有2萬到3萬名左右,「藥物治療有其極限,這類病患若繼續使用藥物治療,實質幫助不大,應該改選其他治療方式。」他解釋,隨著藥物越加越多卻無法有效控制發作次數或頻率,反而可能增加副作用的產生,這時外科手術的介入顯得更重要。
癲癇診斷手術再升級 精準定位降低手術風險
在癲癇的手術治療之前,有效的確診相當重要。王昱棨指出,腦部立體定位講究絕對精準性的術式,是目前臨床用以進階診斷的利器,而其中「立體定位顱內電極植入術(SEEG)」為歐美醫學中心廣為採用的趨勢,可直接深入腦部特定區域,偵測到異常放電點。
「過去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搭配各類硬式頭架,加上人工計算角度與距離,費時費工,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精準度。」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勵羅莎手術機器人(ROSA)能幫助讓此類手術更完美,降低人為誤差,也節省了整體的手術時間。
他解釋,ROSA與為人熟知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概念不同,不能操作手臂直接開刀,而是一個輔助型工具,「她就像升級版的導航系統,而整套規劃與自動執行系統就如同行車輔助的半自動駕駛,能標明並維持在正確路徑,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透過ROSA植入深部電極,能有效找出腦放電病灶,接續治療的癲癇區燒灼手術,整體位置誤差可控制在1毫米以內,且平均手術時間縮短為傳統手術的一半;除此之外手術傷口小,兼具微創優勢,術後疼痛感降低,住院天數減少,大幅提升手術後的照護品質。
王昱棨指出,上述個案在接受癲癇手術後,目前已經得到控制,從術後至今6個月餘,沒有特別的發作,目前仍持續追蹤,藥量也已減半。他提醒,若曾有癲癇發作,務必尋求正規治療;若藥物控制效果不佳,可考慮更換治療方式,「現在腦部手術已很發達,腦部開刀的風險已降低,而新的輔助工具能讓治療範圍更精準,對正常神經傷害也會降到極小,不用擔憂。」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7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