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在新冠肺炎新聞密集播報期間,許多慢性病患擔心自已是高危險群,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因為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更憂慮「免疫功能不好,會不會更容易感染?」。
台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呂政勳表示,病友的疑慮可以理解,據統計資料,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終其一生可能有10~20%左右的機率發生間質性肺炎,難免令病人對肺部問題特別警覺。「其實間質性肺炎是自體免疫問題,和病毒、細菌引發的肺炎不同。」呂政勳強調,在多種免疫調節藥物中,只有長久依賴類固醇容易造成較多副作用,現在藥物選擇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只要疾病控制穩定,藥物調整單純,因感染引發肺炎的風險和一般人差不多。
「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都養成勤洗手、進入人潮密集室內空間戴口罩的習慣,這段期間流感重症也因此減少,可見有一定防護效果。」呂政勳也建議病友在生活中保持「防疫」習慣,畢竟現代都巿多密閉空調環境,即使健康人一年感冒超過1次以上的機會也不算少。一旦有感冒症狀時可就近先到診所看診,若症狀嚴重,呼吸會喘、發燒2、3天不退,就需要盡快回醫院檢查與治療。
而屬於自體免疫問題相關的間質性肺炎,現在已有藥物可幫助更有效地控制,若有乾咳、運動變得容易喘等症狀,要及時警覺。呂政勳表示,一般的胸部X光敏感性不足,對症狀有警覺,與利用肺功能檢查有助偵測早期的病變,配合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可以幫助確診,關鍵是要早期治療,在初期發炎階段盡快控制,保住肺功能,否則等到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時就難以逆轉病情。
呂政勳強調,控制不佳的自體免疫疾病,就像個內戰不斷的國家,這時細菌、病毒等外敵更易入侵,適當的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當然,沒有一個藥物是完美的。」呂政勳說,幸運的是現在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除了傳統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口服藥等,陸續有新藥問世。醫師會依據病人的健康風險—例如肝腎功能、是否曾感染肺結核或B肝帶原等條件,並參考臨床經驗及文獻報來篩選用藥;同時也會考慮病人的需求—例如怕打針、常出國的人可選擇小分子標靶口服藥。重點是要持續追蹤,療效不如預期時需要調整用藥,才能與疾病和平共存。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6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