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北市烏來區泰雅族福山部落的福山教堂,本身的存在就是一段滄桑歷史的見證,因為當地交通不便且屬於翡翠水庫的上游水源保護地,因此長年來在水利政策限制下,雖然保留了原始山林風貌,但相對也造成經濟發展困難,導致年輕人口大量流失,30餘年前,當地原住民希望蓋一間教堂,替部落帶來宗教與心靈上的慰藉,無奈興建過程中發生施工糾紛,導致最後只完成一層樓的水泥建築便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且經過多年風雨侵蝕,地基也早已殘破不堪。
多年後,無有建築受公益案「方舟計畫」委託重新打造福山教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當初營造廠在蓋建物時,直接在山坡開挖,並且灌上水泥地坪與設置擋土牆,手法相當粗暴,對於自然環境而言也是一種破壞,然而時至今日,拆除重建已然不切實際,也沒有必要,因此建築團隊在教堂外圍裝上一個回應山勢的弧形屋頂,彷彿上帝之手輕撫山林傷口,同時弧形屋頂也寓意著泰雅族傳統信仰中的彩虹橋,成為來到教堂後清晰可見的第一個精神象徵元素。並且弧形屋頂能夠製造空氣自由流動的通道,山谷中涼爽的微風可穿過下方開口進入室內,並將熱空氣由對面靠山處的窗戶帶走,達到降溫節能的效果,具備綠建築的實用概念。
此外,建築團隊針對一樓屋頂予以強化後向上搭建二樓,從正面看過去,一支巨大的十字架成為建物的主要支撐結構,且後面還有4支木十字接續承擔起弧形屋頂的重量,十字架除了展現基督救世價值,也是建築師在教堂設立的第2個精神象徵。不過從實際施作面來看,十字架本身無法站立,所以需要透過鍍鋅鋼管在各支點相互串連,以強化支撐力,空間中交錯的鋼管形成眾多菱形區域,不僅增添視覺美學層次,也暗喻泰雅族祖靈之眼的圖騰,代表教堂與信徒生活上的息息相關,也是本案的第3個精神象徵。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基地一側面向山谷,具有寬廣景觀,但建築師刻意採用木格柵與透光板適度過濾外部視野,使人調轉方向,向內關注另一側的山壁景色,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片生機盎然,幾乎垂直的陡峭山壁景色本不該出現,而是當年切削山坡後歷經數十年生態穩定生長回補所致,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考人與自然與神靈的分界,謹守人類應有的保守與分寸,深刻牢記教誨避免重蹈覆轍,正是教堂所埋藏的第 4 個隱而未顯的精神象徵。
至於原本教堂的一樓建物,調整後成為對居民開放的教育空間、部落教室、部落廚房與手作工坊,二樓則作為禮拜堂及部落民眾聚會之用,甚至可讓外來客登記預約後在此舉辦婚禮,兼顧信仰與實用方便性,也具備招攬觀光的效用。建築師表示他始終堅持以最簡單的設計動作來解決複雜的問題,無形中與包浩斯形隨機能的特色若合符節,令本案如同一艘深藏在山林中的方舟,帶領族人在充滿不確 定性的年代中,繼續勇敢前行。
設計
無有建築 劉冠宏
地點
新北市烏來區
空間
教堂
主要建材
鋼、木、玻璃、PC透光板
更多其他文章分享:https://www.idshow.com.tw/idtalk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