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多時的黛芬自認是個好相處的人,卻總是與他人格格不入。對於感情,她更視「寧缺勿濫」為真諦,既不隨意接受,也不刻意討好。在盛夏的七月,說好的旅行,黛芬竟臨時被朋友放鳥!不願百無聊賴地留在巴黎,也不願獨自展開旅程的她,先是跟著好友到親戚家,卻因為「吃素」的正反辯論感到不自在,而提早回家;對前男友餘情未了的她,又一時興起向對方借了鄉間別墅的鑰匙,但是卻連一個下午也待不下去,就被寂寞擊敗而打道回府。就這樣,黛芬在一次又一次「出發」與「回歸」之間搖擺不定,直到她開始深信並期待那道屬於自己的「綠光」出現,一如生命中那個「可遇不可求」的人。「時機到來,即是鍾情之時」,【綠光】是侯麥「喜劇與諺語」系列中最詩意浪漫的一部,他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尋找幸福的過程,充滿迷惘卻堅定。本片榮獲當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國際影評人獎,更是許多電影人的啟蒙影片,已故導演楊德昌更對本片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侯麥是世界上最知道如何拍電影的人,他是完全能主宰電影方法和內容的大師!」
80年代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的侯麥推出「喜劇與諺語」系列,其中,1986年的【綠光】便是該系列最具代表性,也最為浪漫的一部,內涵取自諺語「時機到來,即是鍾情之時」。對於本片的靈感來源,侯麥曾解釋:「有一次我被電視採訪中的自然景象所震撼,如果你去尋找,你便能發現它的魅力,因為當下,觀眾已經忘記了攝影機的存在。」因此,源於對自然的憧憬,侯麥拍攝了【綠光】。侯麥在拍攝前製期,習慣將片中的演員們通通聚集起來,一起討論整部戲的內容和他們的角色,此外,他也准許演員們可以各自依照自己的角色,去發展出自己的對白。因此貫穿【綠光】全片的主演瑪莉希維耶也在本片掛名編劇。侯麥也形容瑪莉的一言一行、對戲的提問、對角色內在的詮釋以及與其他角色的互動方式,都讓她成為主導整部電影走向的靈魂人物。【綠光】的劇組除了演員和導演外,就只有錄音師、攝影師、製片三人,全片以16釐米底片拍攝,搭配緩慢的攝影機運動,盡可能地讓一切顯得不起眼,如此才能更加突顯出女主角黛芬融入人群,卻始終感到格格不入的孤獨心情。拍攝時,侯麥也要求攝影師將技術層面盡可能地保持在最低限度,以免干擾、分散演員的注意力。全片最大筆的開支則幾乎花在「加那利群島之旅」,因為要在那裡捕捉綠光的奇景。後來,侯麥選擇在Canal Plus TV首映,這是一家有線電視台,為這部電影挹注了13萬美元的資金,而這只是整部片預算的五分之一。侯麥對此表示,「電影將仰賴電視生存,沒有了這樣的結盟關係,我們將無法支撐起法國電影的開銷。」而這次的嘗試,也為這部片開啟了全新的一頁,首映後的三天,【綠光】在法國影視圈大放異彩。之後前進國際,更一舉奪下1986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國際影評人大獎,成為侯麥影響後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導演艾力・侯麥(1920年3月21日-2010年1月11日),戰後法國新浪潮指標人物之一,早年為中學教師與影評人,1957年到1963年間擔任「電影手冊」編輯,雜誌的同事包括高達、楚浮、希維特等人,這段期間,他也開始嘗試自己當導演拍攝短片。1959年拍攝了電影處女作【獅子星座】,60年代則拍攝了著名的「六個道德故事」系列,其中1969年的【慕德之夜】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的提名。80年代開始,侯麥再推出「喜劇與諺語」系列,1986年的【綠光】便是這系列的代表作,榮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大獎。90年代的「四季的故事」系列更堪稱侯麥最具詩意的經典之作。2001年,侯麥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的肯定,2007年他推出了人生最後一部作品【愛情誓言】,該片於威尼斯影展放映時,在影展上正式宣布退休。2010年1月11日,侯麥因未知原因在巴黎逝世,享年89歲。《每日電訊報》的訃聞稱他為「法國新浪潮最長青的電影人」。女主角瑪莉・希維耶1956年12月22日生於法國,是侯麥最喜歡的女演員之一,出身工人家庭的瑪莉曾經做過老師,當過售貨員。在她21歲那年,看了侯麥的電影【午後之戀】後,寄了一封信給侯麥,並附上了自己的照片。侯麥收到信後便約她見面,並在電影【柏士浮】中給她安排了一個小角色。兩年後,她出現在侯麥的【飛行員的妻子】中,這也是侯麥的「喜劇與諺語」系列的首部電影。而最讓瑪莉為觀眾所熟知的影片,當數1986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的【綠光】,她在片中飾演了一個愛情幻想剛剛破滅的女子黛芬,剛跟未婚夫分手的她,本來和朋友約好去度假散心,不料朋友臨時爽約,她只能形單影隻地自己去消磨假期,瑪莉將角色的孤獨與絕望、自戀與自卑,以及最後從自然奇景中尋求到慰藉,並尋得真愛的歷程表現得淋漓盡致。(NFG, www.NeoFashionGo.com )
( CWNTP 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 )
本文出處
『新聞來源/Wow!NEWS新聞網』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