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寶山
你是否想過退休後,會去環遊世界,還是同陶淵明一般隱居山林過著隱士生活?作為當年反對台灣與中國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經濟學者之一的林向愷,結束悠遊卡公司董事長一職後,選擇與家人搬遷至宜蘭,過著閒雲野鶴的退休生活。然而,ECFA簽署即將屆滿十年,未來是否會被中國單方面終止,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這讓我們忍不住打擾林教授的閒淡,聽聽他對當前台灣局勢的利弊分析。
ECFA十年 是福還是禍?
過去十年,ECFA帶來的爭議從未平息。簽訂之初,因為持反對意見飽受批評的林向愷認為ECFA將使台灣經濟邊陲化,勢必造成產業出走。再加上後來極具爭議性,沒有簽定的服貿協議,資金、技術與人力都會陸續外流,在經貿上與中國越密切,對台灣的不利影響可能越大。
回顧ECFA近幾年帶給台灣的產業衝擊,明顯造成大量產業外移、資金流失、高階人才出走、國內工作機會減少等現象。林向愷表示,簽訂ECFA,大家最期待兩岸市場開放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有大幅提升,「但很明顯地,這幾年台灣GDP成長率一直是二點多,不超過三,就這樣起起伏伏,並沒有起初預設的高」,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的結果,ECFA對台灣實質GDP影響,可能至多增加0.176%。
如果中國於今年終止ECFA,對台灣的影響有多少?台灣的經貿發展,是否可以脫離中國市場?林向愷強調,目前ECFA如果終止,對台灣的影響必須透過政府提出的績效報告評估,如果實際上該協議對台灣經濟成長的效益並沒有發揮出原先期待的效果,無論中國是否會單方面終止,台灣政府應該要進一步去討論其存續的必要性。
再者,台灣應該要思考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維持必要的自主性,「畢竟,台灣是民主社會,公部門的任何決策還會進行公聽會或遊說」,但中共近幾年對中國資本管制越來越嚴格,人力、土地成本也不斷增加,兩岸政治體制的差異,對於台商而言,投資環境也沒有過去這麼明朗。
回顧2019年中美貿易戰帶來幾波台商回流,恰好反映近幾年,台灣經濟市場過度依賴中國,可能造成的產業斷鏈以及市場緊縮危機。根據近幾次採訪的內容中,許多經濟學者重複提到,當今國際經濟趨勢已進入「全球產業鏈」,各個經濟體依照其資源與產業專長,進行產業分工。其中,以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來說,專精於晶圓代工或設計,大部分原料可能來自日、韓,製造與生產人力卻在中國,不再是單一國家一條龍產業。因此,過度依賴同一市場,面對貿易戰或經濟恐慌時期,容易失去市場競爭力。
走出中國框架 開展國際市場布局
當年是否簽定服貿協議所引起的爭議在於,這不只會讓兩岸間的商品流動,更開放人口的流動,造成台灣許多產業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雖然服貿協議最終沒有簽定,但從此次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來看,年初當台灣祭出對中國的入境禁令後,對於中國市場已產生依賴的許多台灣產業,如:觀光旅遊、餐飲等產業首當其衝,生意一落千丈,紛紛面臨倒閉危機。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保羅克魯曼曾說:「市場規模小的國家,一定要設法擺脫對經濟規模大的國家依賴」。面對中國在國際場合的阻擾,林向愷表示,台灣要靠轉型突破中國的限制,並且要做自己會做的,「我認為台灣要轉型很簡單,可以做進口替代、周邊產業」。
首先,以農業為例,目前台灣農業廢耕地達三十一萬公頃,如果可以重新規劃,投入糧食、畜牧產業的經營,透過自我生產替代部分進口,同時也可以提供工作機會,甚至可以發展觀光農場等產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部分國家的斷糧危機,如果能善用台灣現有資源,也能鞏固農業糧食安全。
第二,台灣有很好的環境與條件可以去發展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發電,即便未來進口的能源減少,能源也能自主供給。更重要的是,這些產業創造就業機會的潛能是非常可觀的。
第三,周邊產業,如台積電生產過程中有許多設備,但是,大部分機器設備以進口為主,「台灣有沒有機會做機器設備的進口替代?」從周邊產業與進口替代商品做起,台灣市場其實有許多發展空間,尤其可以在國內創造可觀的工作機會。
反觀ECFA鼓勵台商至中國設廠,對一般民眾在國內的工作機會並沒有太多的幫助,林向愷進一步分析說明,「根據統計,台灣經常性到中國做生意的往來人口大概有一、二百萬人,但台灣本地有兩千萬人是不移動的,這些人才是政府首要照顧的目標」,有了工作機會,民眾的生活水平才會提升,整體經濟才有進步的空間。
除了台灣內部產業的轉型外,積極參與區域性的經濟整合也非常重要。林向愷提到,許多人對於已經有WTO,為什麼各國還要不斷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感到疑惑。FTA存在原因為,WTO畢竟是聯合國組織,其成員國體制眾多,有極權、有民主,對於貿易推動有許多困難。相較之下,FTA成員,其制度較為相近,在經貿體制、政治體制、環保規範等有較為相似的價值觀,在相似的背景與觀點下,才有公平貿易、公平競爭的空間。
不對等的國家體制,容易產生貿易的不公平。以中美來說,兩國之間的貿易戰,大部分的人只關注川普提高中國關稅,其實,這只是經貿手段。美國真正在意的是長期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希望藉此迫使中國政經改革,逐步開放市場;另外,就是解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中國與美國分屬威權與民主不同體制的國家,決策模式不一樣,雙方貿易自然不會平等。「所以,FTA很重要,對台灣來說,我們要從中美的例子中看見,未來要洽簽FTA的國家,其制度要盡量相近;第二點,要南北、東西向的緯度一樣,生產東西才能相同。」如此一來,雙方的價值、制度差距不大,貿易合約才有互惠可能。
「可是,千萬不要把FTA當做萬靈丹」,林向愷提醒,ECFA當年也被認為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良藥,後來成果與爭議,眾所皆知。未來若是再與美國、歐洲、日韓或東南亞簽訂FTA,「台灣以及各展業一定要擁有自己的競爭力,這才是可以掌握的,你的產品沒有競爭力,簽再多的FTA也沒有用」。
廚房裡的經濟學家 教你走出經濟大恐慌
採訪過程中,林向愷洋洋灑灑地述說著退休後對整體經濟發展的評析,即便退休,也從未與世界斷鏈。但令人好奇的是原先身為經濟學家的林向愷,又如何把經濟概念與美食烹飪串接起來,從廚房角落端看全球經濟?他笑著說,「經濟學家就像香酥鴨那道菜,利用壓力鍋,把烹調時間從三小時變成二十五分鐘」,講求效率與創新,不正是經濟學的宗旨嗎?他同時大方分享近期出版的新書《經濟學家不藏私料理筆記—家常菜升級辦桌功夫菜的祕方》中,手工家常菜的烹飪秘訣。訪談同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是他談及書中其一料理的製作體悟。
「香酥鴨就是一道功夫菜,聽起來好像很嚇人,但方法對了,一點都不困難,一上桌大家都會記得。就跟經濟學一樣,門檻看似很高,其實你投入研究後就會明白,箇中邏輯很簡單,掌握全球市場關鍵,別人在恐慌時,你就可以掌握正確的方向」,林向愷悠悠然的說著自己多年的體會,也希望藉此鼓勵民眾在局勢緊繃時,能適時調劑。
熱愛下廚的林向愷認為,廚房是最棒的家庭交誼聽,「很多人覺得下廚是一件苦差事,對我而言卻是紓壓、與家庭溝通互動的休閒活動」,從事經濟學研究多年,或許有些人會質疑經濟學家拿起鍋碗瓢盆,不符合比較利益,但對於林向愷而言,在高度腦能量消耗後,能與家人一同走進廚房,共享美味料理,是人生一大幸事。面對全球不景氣的烏雲飄浮,能親手下廚做料理與親朋好友分享,或許也是經濟學中不可被替代的幸福價值之一吧!
※理財周刊1028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解封新主流
◎封面故事>亂世英雄 逆風高飛
◎理財我最大>廚房裡說經濟 林向愷從生活談全球
◎全球理財觀>疫情催化 「一個世界、兩套標準」成形
◎新聞熱線>「理財大使」選拔鳴槍 各界角逐爭冠
◎理周幫幫忙之產業見真章>2020年為塑化業最谷底 拐點將至
◎房市觀察>危老重建首須克服的錯誤認知
◎房地產會客室>危老條例修法對於都市景觀有何貢獻?
◎理善大家來>同心協力 關注青少年的均衡發展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