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靜下心,在腦子裡列出媽借錢的原因:
- 怕看起來沒義氣
- 怕看起來愛計較
- 怕話傳出去,別人會怎麼說?
媽借錢,不是「愛」,而是「怕失去愛」─ 怕別人說她沒有義氣;怕自己成為一個不慷慨、沒有愛心的人;怕「別人怎麼說她」─ 她的內在,滿是恐懼,而她的害怕,絕大多數,都是怕「被孤立」。
我仔細想來,發現很多借錢給別人、幫親朋好友「善後」的人,他們的內在,都有過類似的掙扎;他們的「為什麼」,裹挾著各式各樣的恐懼: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媽借錢,不是「愛」,而是「怕失去愛」─ 怕別人說她沒有義氣。
出於害怕
害怕失去愛
如果我不幫爸爸還這筆一百萬的融資債,他就會不理我了。爸爸只有一個,我會一個人了。
害怕被討厭
如果不分攤岳母的旅費,她討厭我怎麼辦?她冷眼看人的樣子,好恐怖啊。
害怕孤獨
我如果幫女婿付頭期款,他就會認同我很有「心」。他會知道,我是有能力的人,他會常常帶女兒回來看我。
害怕失去「善良」
我不幫妹妹,我是自私的人嗎?我只顧自己的小家庭嗎?我是這麼差的人嗎?
害怕愧疚感
我當爸爸的,這輩子也沒存下太多錢,將來留不了什麼給孩子。她這點卡債,我應該幫她,我連這點忙都不幫,我算什麼爸爸?
這些感覺,我完全能理解。我也怕拒絕朋友,會讓自己孤孤單單、伶伶仃仃,沒有人可以陪伴,沒有人可以連結。說到底,我也害怕被別人討厭,被別人孤立,我的心裡,也會搖搖擺擺,感覺不安全。
如果我是媽媽,遇到她的處境,我可能會動搖,會違背原則,放棄界線;我可能會紅著臉,欲言又止,不敢拒絕……我也會躊躇著,懷疑自己不幫這個忙,會把對方推得更遠。也許、也許……但再多的「也許」,再多的猶豫,都不會讓我們穩定下來,感到和諧。
違背自己的真心,邊「恨」、邊「給」;邊「怨」、邊「借」,就像侵入「內在的房子」,啟動「警告系統」,讓鈴聲大作,紅燈閃爍;我們混亂、低落、搖擺、精疲力竭……
「給」,不是犧牲、不是割捨;「給」,是因為「多」出來了,「滿」出來了,所以給。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借錢之前,應該面對自己,照顧自己,重視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是媽媽,我需要那十萬元辦法會。我應當停下來,感受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的聲音,察覺自己在猶豫著、掙扎著,然後深吸一口氣,面對自己,照顧自己,重視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時候,我應當轉過身,清清楚楚地地告訴朋友,我需要這筆錢,沒辦法借給她。這時,我也許可以再等一等,再仔細聽清楚,斟酌一下她的需要,然後衡量一下,在不影響自己生活的狀態下,把剩餘的、用不到的現金借出去。
如果有這個過程,我就是在「滿出來」的狀態下借錢,在豐足的狀態下給予;我就不會邊「恨」、邊「給」;邊「怨」、邊「借」─這才是快樂的給予、平衡的給予。
借錢出去時,先問自己為什麼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座小森林。很多東西被森林掩蓋了,自己都看不清楚。
我示範給你看,當你要把錢借出去的時候,怎麼連續問幾個「為什麼」,撥開森林遮蔽的枝椏,看清你的「動機」:
為什麼我想借這十萬元?
回答:我想幫助朋友。
你為什麼想幫助朋友?
回答:這朋友認識很久,我們交情很深。
你為什麼想幫助一個認識很久,交情很深的朋友?
回答:我覺得大家認識那麼久,交情那麼深,如果我不幫,那她會討厭我 ……
你為什麼怕她會討厭你?
回答:因為她討厭我,我就很難過……
為什麼他討厭你,你會難過?
回答:因為……我需要她,她是少數會停下來,聽我說話的朋友。
連續追問「為什麼」,能幫你澄清,你的內在,到底是什麼意圖。你要完全接納、放鬆自己的想法,想到什麼,寫什麼、說什麼;如果你足夠放鬆,連續追問「為什麼」,就能浮現你隱藏著的「內在原因」:媽媽是為了怕被孤立、怕被議論;我也許是怕沒面子、別人會討厭我;你也許是真的關心他、真的在乎他 ……不管什麼原因,只有看清楚了,才能敏感地察覺、檢討、回應。這個時候,你的回應會是「內外一致的」、「沒有衝突的」、「平衡的」、「真心的」;你的內在,才會真正感到安全。
文章出處:《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富媽媽教你釐清家人的金援課題,妥善管理親情的金錢漏洞》/采實文化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