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隨州市,簡稱隨,是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北部。市境西界襄陽市、西南鄰荊門市、東南接孝感市、東北抵河南省信陽市,北達河南省南陽市,地處江漢平原北緣低山丘陵區。隨州是炎帝故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稱「漢東之國」,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市郊的曾侯乙墓曾經出土巨大編鐘,為中國重要的考古發現(維基百科)。隨州亦屬於鄂西地區,故在此系列文章中加以介紹。在大陸的重要考古發現中,包括湖北省「曾侯乙墓」、湖南省「馬王堆漢墓」、河北省「中山國王墓」與「滿城漢墓」、江西省「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等,此次路過曾侯乙墓遺址所在的隨州市,抱著緬懷重要考古發現的心情前來。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的國君「曾侯乙」(曾侯姓乙)的一座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隨州又稱為曾國。曾侯乙死於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前所未見的珍品,以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上的成就而震驚世界,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與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早在二十年前就聽過湖北省最大的古墓就是「曾侯乙墓」,且出土的文物大多在湖北省博物館展示,也去過湖北省博參觀過這些精湛文物,也買過有關曾侯乙墓詳盡的書籍,故到湖北省博對這些文物就沒有進行拍照,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見「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為多邊形岩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墓室按方位分東、中、西、北四室,東室放置主棺,棺有內外兩層,皆為木質。外棺鑲有青銅框架,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重達3.29噸。墓的中室放置隨葬的禮器和樂器。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四間墓室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器、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約15404件,其中有8件被定為國寶。許多器物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紋飾華美,充分體現了南方楚文化與北方中原文化在隨地交融匯通的特點(百度百科)。
此次從武漢前往武當山,路經隨州參觀曾侯乙墓遺址,從武漢到隨州的高鐵約一小時可到,從隨州站到曾侯乙墓遺址約8公里,此遺址在個小山丘上,進入後可參觀這個大墓,目前墓室所出土的文物皆已搬至博物館,但能看到這個220平方米的大墓頗感震撼,大墓的每個墓室四周與底部皆為巨型木條環繞,且已呈碳化現象。此外,此遺址除大墓外,只剩圖片可供欣賞,得知在離遺址不遠處的1.5公里,還有一處「隨州博物館」可參觀,即刻驅車前往。
曾侯乙墓原址與隨州博物館之相對位置
隨州博物館位於擂鼓墩大道中段西側的厥水河畔,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鄰,占地100畝,館舍由展廳、文物庫房和輔助用房三部分構成,集編鐘演奏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306,140件,著名的有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36件編鐘與曾國銅器群、吳家塢墓地出土的菱形勾連雲紋銅敦、三里崗毛家沖村出土的鳳鳥扉棱銅搏、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國銅器群等。尤其是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內涵豐富、時代跨度大,而且鑄造精美,在大陸屈指可數,被譽為「青銅器王國」。特別是曾國青銅器群,為研究曾國文化及曾、楚關係,提供了重要實物史料。戰國菱形勾連雲紋銅敦之精美,為國內已出土銅敦之首。隨州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36件編鐘更為珍貴,其音色、間律均與曾侯乙編鐘相通,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鐘」,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讀「走進隨州博物館」,此行獲得滿滿的收穫,對隨州的考古發現驚嘆不已。
隨州曾侯乙幕遺址,可見每個墓室的結構
置於地板下方的曾侯乙墓模型,紅色小長盒為陪葬棺,右方大長盒為主棺
外形精美的銅尊
銅尊上有猙獰的臉部外觀
卣(音友)是一種盛酒的器具。其形制粗口、大肚、頂上有蓋且有提梁
卣有長頸圓體壺形、有蓋、蓋上有紐、下有圈足,兩側有提梁
匜(音宜)的腹碩而橢圓、獸首形,底無足
雙耳蓮瓣蓋銅壺
聯禁方銅壺,壺頸兩側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龍形耳
銅尊缶,直口稍斂,下腹收斂,有極小圈足,肩上有雙鈕鏈環耳
有蓋的銅鼎,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
此有蓋的銅鼎,外形更為精美,兩側有提梁
造型奇特的銅鐘,兩側是斜邊,銅頂有公鹿
菱形勾連雲紋敦,圖案精美繁複
可盛放炭火的提梁銅盤
瓠壺,可盛裝液体的大腹容器
古墓出土時的模型,遊客投了許多紙幣祈福
鑾鈴,是馬車上裝飾的青銅鈴鐺
生鏽的鐵刀
三隻造型不同的陶狗
陶井與汲水器
陶豬舍,還可見到陶豬
陶罐與陶豆
有蓋的陶瓶
刊登鄂西山水系列文章時,不幸發生武漢疫情,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