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寶山
中美貿易戰尚未落幕,日韓貿易戰接著上演。日本與南韓因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產生的徵用工賠償爭議,雙方進行一系列出口管制。八月二十八日起,日本正式將南韓剔除貿易白名單,南韓最快在本周也會宣布將日本從貿易白名單中踢出。雙方你來我往的貿易制裁,無限延長對峙時間,台灣又該怎麼因應東亞的政經變局?
歷史煙硝點燃的貿易戰火
二次世界大戰,台灣與朝鮮半島同為日本殖民地,卻因地緣關係,扮演不同的經濟角色與跳板。台灣當時被日本視為南進基地,以生產軍需用品、民生物資為主;朝鮮半島則因緊鄰中國,成為日本修築鐵路進入中國領土的重要入口,因此,經濟取向主要以當地的礦產與勞力為需求。
起初,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的殖民模式和歐美一樣,透過企業家的移民,在當地進行開發工作,勞工以服務日本企業為主。直到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強徵朝鮮半島上的一般勞工進行軍需物資的生產,這也延伸出二戰後至今,日韓兩國僵持不下的「徵用工」賠償問題。
二戰後,日韓兩國因徵用工、慰安婦等問題,關係持續緊張,直到一九六五年兩國政府簽訂《日韓請求權協議》,希望透過此一協定推動兩國關係正常化,一次解決受害者的索賠問題,而南韓政府也須放棄日後的索賠權。
站在國際法的角度,日本得以拒絕南韓政府在《日韓請求權協議》後的其他賠償要求。然而,近年轉型正義的呼聲崛起,許多戰後未結的爭議案又再次被民間團體送往法院進行訴訟。大韓民國大法院在二○一二年裁定:「徵用工的個人索賠權並未消失」,因為《日韓請求權協議》內容雖然是國與國之間的賠償,卻未涉及徵用工的精神賠償問題,因此,強徵工的精神賠償仍可作為訴訟標的。
二○一八年十月,南韓最高法院判決,過去曾經強徵南韓勞工的日本企業,必須要對受害者做精神補償,並針對南韓境內的「新日鐵住金」與「三菱重工」進行財產強徵。「從主權國家的角度看這項判決,日本會認為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畢竟兩國已經簽訂協議」,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董思齊進一步解釋,對於日本來說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這代表南韓政府背棄協議,侵害到日本企業在海外的所有權。
與此同時,日本巡航機在日本宣稱的經濟海域上,遭遇韓國反潛艦使用火線雷達照射,「以軍事角度來看,這已經是準征戰的挑釁行為」,董思齊說道,接二連三的事件,讓日韓兩國鬧得一發不可收拾。在日本提出第三方正仲裁協商被南韓拒絕後,開始以「安全保障」為由,對南韓進行一連串的貿易限制。
日韓戰火 台灣救火?
日韓兩國協商破滅後,日本針對南韓製作半導體、面板的原料進行嚴格的出口限制,並剔除貿易白名單。董思齊指出,其實這是一種兩敗俱傷的做法,和中美貿易戰不同的地方在於,美國可以透過多課徵的稅收去彌補貿易上的損失,但日韓兩國並沒有課徵稅收的來源。對於南韓是正面打擊,對日本雖然沒有立即性的傷害,長期下來負面效果會慢慢浮現。
日韓位處東亞產業鏈,免不了戰火會波及台灣。然而,在中美貿易戰,台灣可以從中獲取轉單與台商回流的機會;到了日韓的戰火中,台灣是否也有利可尋?
董思齊表示,台灣要從中取代是有困難的。台韓之間的經濟關係過去競爭較多,但是近來在某些產業上有所互補。特別是台灣自成的創新產業受到南韓企業青睞。部分人士會認為南韓在面臨原料不足的情況下,會有機會轉單至台灣製造。
「事實上,並沒有這麼樂觀」,董思齊緊接著說明,台灣與南韓的出口差異主要在生產鏈位置的不同。台灣並不是出口終端產品,而是以中間產品為主,「中間的貨材依賴整個生產鏈的順暢,而且,終端產品賣得多,中間產品的需求量才會高」,終端產品如果出貨量銳減或不穩定,會反映在生產勞力較高的東西。另一方面,南韓企業可能會轉往生產一些高牟利的產品,此時,台灣不見得馬上能獲得新訂單。
以目前的情況看來,當貿易戰的時間延長,終端產品減少,台灣在中間產品的組裝或中間材料的產業必定會受到很深的影響,短時間內也無法立即拓展新的市場。
各國吵不停 台灣哪裡走?
不論中美貿易戰或日韓貿易戰,各國在進行貿易措施或戰爭行為前,對國際宣稱的理由都是「為維護國家安全」,最主要就是為確保國內供需鏈上的安全性,也就是說如何去創造一項產品在供需上不會受到影響的生產鏈。
目前各國主要都是依靠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或者是產業間的協議進行貿易協商,在國際間有許多與IT產業相關的協議,影響相對比較小。董思齊認為,日韓之間的狀況的確會影響台灣的接單和生產,並不會有利於哪個國家,但各國在產業發展上的思維一定會有所改變。例如:南韓會開始想如何找到不受日本影響的生產供應鏈,在這樣的影響下,南韓國內自行研發的產業也會增加。
「從台灣的角度出發,當然希望區域環境和國際局勢越穩定,不要有政治因素影響產業」,董思齊指出,台灣要從被動轉為主動,並不是等生意來敲門,「首先,政府要盡量去維護國際的和諧。再來,政府要示警,也就是如果發生衝突會造成的影響,政府要先公告讓企業、廠商知道。最後,企業本身會逐利去轉,在有充分資訊的情況下,結構變動才能夠及時去做應對。」
對於台灣來說,現階段在科技產品的供應鏈上只能維持現狀,但必須由政府引領企業,找出突破性的因應方式,「我覺得產業升級跟加強研發,同時不能只發展中間材,必須要有自己的終端產品供應鏈」,董思齊建議政府與各級企業,資金的調配要進行更換,對於在國際上政治風險影響比較高的產業,必須審慎選擇將資源投資在哪種產品的生產上,最重要的還是資訊的掌握。
董思齊舉例,目前政府推動的五加二產業,即是希望由本土出發,增加更多工作機會,跟在地結合後與國際接軌。透過離岸風電、國防產業已經釋出不少的工作機會,重點在於是否能長遠、長久,並且更積極的去發展。只是,產業轉型需要時間觀察,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只能受國際情勢擺布。所以,產業的升級、轉型,以及生產供應鏈的確保,是國家發展經濟上很重要的面向。
日韓貿易戰 有解還無解
歷經日本的貿易制裁,南韓政府在八月二十二日單方面宣布「拋棄」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並將在近期宣布將日本踢出貿易白名單。這代表雙方的敵意不斷升高,對峙終點似乎遙遙無期。
日韓僵持不下的原因在於,雙方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兩國政府無法忽視國內民意壓力,「依現在的局勢分析,要嘛是第三者,如美國出面充當協調者,或者,找到兩國必須攜手合作解決的問題作為台階」,董思齊分析說明,當兩個國家不得不合作時,紛爭就會稍微減緩。若是兩國無法找到溝通時機,在民主國家的機制下,民族主義會讓兩國之間的爭端在短時間內無法落幕。
無論日韓兩國未來走向如何,台灣不該抱持著幸災樂禍的心態,反而需要從中借鏡,尋找在兩國間的市場競爭力。唯有找到台灣的不可替代性,產業發展才不會受限。
董思齊
目前在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擔任主任。因體悟台韓比較研究之重要性,又有鑒於台灣的韓國研究有所斷層之下,於2003年入學博士班後,開始致力於以比較政治之學術觀點進行韓國研究。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學士(公共行政組)、碩士(政治理論組)、博士(主修比較政治)。研究領域與專長:「韓國政治與社會」、「韓國外交與經貿戰略」、「台韓比較研究」、「韓國文創產業政策」、「文化行政與文化政策」、「東北亞政經發展」、「韓半島安全與和平 」、「公共外交、城市外交與NGO外交」。
●韓國延世大學「韓國語學堂」結業
經歷: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2019.01~)
●臺中市國際事務委員會執行長(2018.02~12)
●臺中市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2016.10~2018.01)
●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2016.08~)
●國家文官學院「國際情勢、跨文化議題與發展、國家安全」講座(2016.08~)
●新境界基金會文化小組諮詢委員(2016.08~)
●臺韓國會議員友好協會秘書長(2016.0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2014.07~2017.06)
●台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2014.04~)
●台灣國際法學會辦公室主任(2014.05~2015.06)
●新境界基金會外交顧問(2013.11~)
●韓國高麗大學和平與民主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9.04~2011.03)
●韓國高麗大學亞細亞問題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7.04~2009.03)
●真理大學應日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理財周刊995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無人機兩面刃
◎封面故事>外資連續買超 指數碎步盤堅
◎理財我最大>董思齊:東北亞政經變局,日韓世仇煙硝再起?
◎新聞熱線>北市衛工處建設有成!美化與海綿城市的推手
◎期股捷報>股市短線上漲 黃金長多不變
◎房地產會客室>房價高懸 購屋糾紛糾結何時了?(二)
◎理善大家來>家扶基金會成立「台北青角」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