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60多歲的陳太太是一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嚴重變形無法拿筷子夾菜,連開喇叭鎖都有困難,因為關節變形感到自卑,進而不敢出席婚宴等社交場合,也拒絕與親友聚餐,加上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變差,心情也非常低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梁培英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病時,身體免疫細胞會攻擊關節組織,若沒有及時控制,關節軟骨、骨骼也會受侵蝕,造成關節變形,影響患者生活作息。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國內約有2萬3千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苦,大部分病友在40-50歲發病,男女罹病比例為1比3。患者全身關節會因為受自體免疫攻擊,產生紅、腫、熱、痛等的發炎反應。研究發現,在1年內50%的病人產生蝕骨現象;3年之內70%的病人在X光上可見關節侵犯;而關節功能的喪失則出現在前2年之內。
服用過多藥物+副作用 降低用藥遵從性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一線治療會使用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與類固醇等,必要時也需要搭配低劑量類固醇;需注意的是,倘若患者同時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或三高問題,服用藥物也就越多,加上擔心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導致患者心情沮喪,進而影響用藥遵從性。
當用藥超過6個月病情還是無法控制,就會考慮搭配生物製劑治療。目前生物製劑的效果普遍獲得醫界認可,現行新型生物製劑作用機轉在於阻斷細胞激素「介白質6」(IL-6)作用,進而抑制發炎、減輕關節腫脹、疼痛症狀,醫師觀察也發現,約7成以上患者用藥後症狀大為緩解,生活品質也明顯改善。
單獨使用生物製劑 效果同樣顯著
研究顯示,病患若單獨使用生物製劑,其效果與合併使用一線藥物類似。對於病患來說,用藥種類減少,加上針劑注射的使用,用藥遵從性也獲得提升。不過在用藥過程,患者必須定期追蹤是否有結核病、B肝等潛在疾病;同時也要監測肝臟功能、紅血球、白血球變化等,用藥風險管理才會比較完善。梁培英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雖然症狀減輕,但發炎反應可能還是持續,因此千萬不能貿然停藥,以免發炎反應造成關節嚴重受損反而影響治療成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41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