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65歲的張媽媽長短腳合併踝關節變形及踝關節炎。約4、5歲時左小腿脛骨及腓骨幹骨折,治療後骨頭順利癒合,但骨折處輕微歪斜。之後兩腳長度越差越多,腳踝歪斜也越來越明顯,腳踝關節也漸漸變形。左腳痛得厲害,吃止痛藥、尋求針灸治療效果有限。歷經1年來踝關節矯正及融合、小腿骨延長及矯正後,終於可以放心走路不喊痛。
術後確實配合醫囑 復原成功關鍵
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吳欣翰表示,手術後張媽媽左腳戴著約1.4公斤的鋼架3個月,她和家人都能確實配合醫囑是復原的成功關鍵。不過,礙於年齡及骨質的限制,長短腳越年輕處理越好,一來可降低術後感染的風險,二來可減少回院處理的次數,對病人及家屬有很大的幫助。
生長板及早評估治療 降低影響活動的機率
生長板是兒童長高的原因,生長板受損時年齡愈小,後遺症便愈厲害。和成人相比,孩童骨頭成長速度快、併發症少,越早發現生長板受損,能選擇的治療方式越多,也越不影響孩童的活動,越符合微創的原則。
若生長板受損面積很小,可考慮切除生長板中的骨痂,並植入脂肪,使周圍健全的生長板得以繼續成長。若受損面積大,則需截骨、矯正變形,並配合延長彌補不足的長度。當孩子因骨折、感染、腫瘤、燙傷等因素可能傷及生長板時,應早期並定期接受小兒骨科醫師的評估,以免錯失更微創的治療選擇。
進行踝關節術及脛骨延長術 改善疼痛、長短腳
經詳細檢查後,吳醫師提出2項建議與張媽媽討論。一是針對腳踝疼痛的問題,建議進行踝關節矯正、融合手術;二是針對長短腳的問題,建議進行脛骨延長術。由於張媽媽是年長的病人,花費的時間會較長,傷口的照護及回診也是同等重要的關鍵,這些都需要病人的決心及配合。
腳踝和長短腳一併手術後,隔月接受踝關節矯正、融合,並使用健保給付的鋼架(環形骨外固定器)延著骨髓內釘開始延長。從術後一週開始,每天依指示調整鋼架上的刻度來延長骨頭。由於張媽媽左小腿從小比一般人短,長期導致骨盆及脊椎歪斜,延長3公分時,張媽媽覺得剛剛好,延更長覺得走路不習慣,所以就此打住不再延長。不僅解決腕部疼痛,也改善長短腳問題。
【原文章請見:損生長板恐長短腳 醫:越早治療越好】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