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
3歲半的小華剛進幼稚園小班1個月,老師發現他的行為跟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總是自己一個人玩玩具,不參與其他活動。當老師和同學接近想要找他說話時,就畏縮到角落,低頭不理會,這1個月幾乎沒聽到他開口說話。不論是上課或吃飯休息,小華常坐不到1、2分鐘就起來走動,甚至跑出教室,沿著園裡的小池塘一直繞著跑。老師提醒該做的事情,小華總是好像沒聽到。
社會情緒發展問題 難理解他人感受、與人互動困難
老師跟家長提起小華的狀況,建議去看醫師評估。因為老師講了很多次,媽媽半信半疑下帶著小華來到兒童精神科門診。在診間,媽媽講著講著就哭出來,這時坐在一旁的小華突然哈哈大笑起來。醫師告訴媽媽,小華社會情緒方面發展有狀況,難理解他人感受、與人互動困難,也幾乎沒注意到其他人在做什麼,自己還有一些儀式化行為及特別的玩遊戲方式。
媽媽帶著小華參加由心理師帶領的團體心理治療,學著怎麼和小華互動溝通、玩遊戲、建立生活常規。半年後,雖然小華還是比較「慢熟」,但已可以跟上同學步調,自己吃飯、收拾東西、一起玩軌道車子,有時回家還會主動找媽媽一起看故事書、跟媽媽講學校發生的事情,甚至在母親節給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
5歲難靜下來 當心是發展異常警訊
成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紀美宏說明,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神經發展疾患,幼兒階段常有社會情緒發展的困難及特定行為表現,也常會合併語言、認知、動作方面的發展遲緩,甚至因多重發展遲緩,反而不易被辨識。
當孩子的生長曲線落後,或該講話卻不太會說話時,一般均可輕易察覺不對勁。然而,當孩子1歲半開始牙牙學語仍不搭理人、不模仿大人動作,3歲已能聽懂大人指令卻總是聽而不聞,5歲依然難以安靜坐著、動個不停、情緒爆衝等,一般家長多會認為是個性使然或小孩沒教好,卻很少認為是發展異常的警訊。
依年齡區分行為 早期發現、進行療育
社會情緒發展,是孩子對自己的狀態、情緒感受的覺察及表達能力,與環境接觸到的人事物的互動、理解及回應溝通能力,對團體規則及社會規範的接收及配合方式,關係孩子日後人際關係、道德價值觀,以及情緒調節能力等。
紀美宏主任表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溝通及與人溝通方式各有不同,若幼兒成長過程中未出現該年齡層應有的社會情緒行為表現,應儘早接受專業人員評估,以即早釐清原因及接受應有之療育。依年齡區分行為重點可供參考:
1)1歲前後/
已有分辨、對照顧者及陌生人做出親疏反應的能力,能享受與人間的情緒交流,有模仿行為,也有主動引起他人注意及表達需求的非口語溝通能力。
2)3歲左右/
能察覺旁人的部分情緒及手勢動作並做出回應、對參與他人活動有興趣,遊戲內容有想像性、互動性及扮演成分,如扮家家酒。並能理解且遵守簡單團體規則,也可透過安撫、轉移注意力來調節情緒。
3)6歲前後/
自在參與同儕活動,合作、分享並配合團體規範,運用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能力處理問題及調節情緒,並能清楚表達需求。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