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精神病人社區化照護仍有一段漫漫長路!精神病人的治療除需要急性期的藥物治療,也需要持續期與穩定期的心理社會復健。這十多年來,為了精神病人社區化照護,國內增設了上百家康復之家、社區復健中心,也開辦許多職業重建訓練、就業輔導、支持性與庇護性就業,但是即使社區復健資源及人力的量能增加,許多精神病人仍停滯在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加上近幾年來精神病人社區傷人事件層出不窮,顯示社區精神醫療網仍有許多需要補救的破洞。
台灣精神病人社區照護六大困境
台灣精神醫學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目前台灣精神病人社區化照護因醫院到社區之間的照護沒有連續性,缺乏個案管理平台,導致衛政、勞政、社政各種資源整合不足;社區復健機構照護品質需加強,健保給付、評鑑條文需重新修訂,避免社區復健機構的再機構化;現行社區化照護仍非以病人與家庭需求為中心,在賦權增能、鼓勵自主及家庭支持上仍是不足;污名化誤解仍然存在,使得精神病人抗拒與不敢就醫,而穩定者仍無法被社區或雇主友善接納;家屬仍承受長期照顧精神病患責任與負擔,無法得到完整社會支持與資源協助;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並未完整落實,無法與後續需求與福利資源銜接等六大困境。
賴德仁理事長說,台灣精神病人社區化照護,除要投資增設足夠機動的社區照護團隊,另一方面也要營造友善接納的社區環境;法令、資源要到位,衛政、社政、勞政、警政等跨團隊的合作,精神病人才能更有效的就醫與自立,家屬的負擔才能減輕,引發社會治安的問題才能減少。
康復者說自己的故事、做自己的主人
康復之友聯盟李麗娟理事長說明,過去對精神病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他們沒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而多由醫療人員或家人幫他們做決定,這是錯誤的,因為只有他們自己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現在國際的趨勢,也都是鼓勵精神病人周遭的人支持他們自己的決定,而非替他們做決定。
汙名化加重身心狀況 完善社區化照護是關鍵
當精神病人自我汙名化程度越高,其身心症狀越嚴重、失能程度越高、生活品質越差。台灣精神醫學會張家銘秘書長強調,目前的主要精神醫療照護團隊皆在醫院,離開醫院缺乏追蹤關懷訪視與連結,因此要打破目前停滯在社區機構而無法真正回歸社會的困境,社區個案管理團隊的連續性、持續性與與分級機動管理,是一定要建置的,才能重新恢復他們在社區的生活能力。
【健康醫療網】,天天關注您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52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