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 編譯
不論是治癒疾病的新發現,或是登陸火星的移民夢,這些所謂的「創新科技」其實大多過度炒作且無實質用處,建議消費者可以明智地跳過忽略這些新產品,避免成為科技產品的白老鼠。
自1999年開始,Google每年都會有10億次的搜尋活動 ; 兩年後Wifi開始在無線網路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 ; 2004至2006年之間,Facebook和Twitter成功地開啟了大眾社群媒體的時代 ; 到了2007年,iPhone啟動了人類行動網路的習慣。上述種種一切均改變了當時的世界,但重大性的革命已成歷史,在隨之而來的近十年其實並無任何更具有爆炸性的創新技術產生。
儘管如此,科技企業界仍定期會出現炒作性的演說,演講者總是口沫橫飛地傳講這些創新技術將如何改變數百萬人類的生命與生活。不久前,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在公司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大肆宣傳人工智能的發展,針對Google Assistant、新功能Duplex以及能快速編寫郵件的Gmail Smart Compose大力推廣,台下觀眾聞之無不欣喜若狂。
來自矽谷的各式各樣創新科技,不論其基礎理論是什麼,這些技術都被塑告成如神人般的遠見者,絕對是具有突破性的發明,保證人類將因而受惠良多。然而事實是,我們的手機充滿了收集數位灰塵的各類應用程式。以Google Glass(Google眼鏡)為例,它從未像發明者想像的那樣成為大眾市場的竉兒。
“智能冰箱”的概念也是一樣,它已經推了將近20年仍未普及化。Apple 的Siri“助理”更是在2016年到2017年之間於美國的使用率已下降了15%。
雖然如此,本文專欄作家John Marris相信世界各地的科技天才們仍然不斷在研究令人驚嘆、有時甚至是增強生命力的創新科技。在諸如無人駕駛運輸,虛擬現實和區塊鏈技術等領域,新發明最終還是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實現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科技承諾。只是在這之前,消費者仍須爭大眼睛、明辨需求,畢竟科技的發展取決於使用者,而非企業家。
延伸閱讀:
Reference :
Ignore the hype over big tech. Its products are mostly useless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