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侯剛本 博士
伴手禮,又稱作「紀念品」,主要是某人出門到外地,或是登門探訪拜會他人時,所購買的禮物。這些價格不一大小不等質感不同的贈禮,一般多是某處的特產、紀念小物、裝飾品,甚至其它更具地方特色的物件產品。
在人類的群居社會中,送禮本來就是送往迎來的人情世故,甚至在表層的人情世故之下,更有諸多不同情境脈絡背後的深層行動意義。因此,在這樣的語徑論述之下,便有諸如法國人類學家毛斯(Marcel Mauss)曾於1950年時,針對禮物的社會性行為,立撰探討施與受之間複雜綿密的交易關係。然而,若是回到華人的民族性視角端視送禮的議題,號稱「禮義之邦」的中國人顯然在送禮的這件事上,更能展現對於不同等次的禮物,對於親疏遠近上的人情距離。
如果說,狹義的禮物是一種「實質的物品」;那麼廣義的禮物,可能是對於當事人更有實際益處的生活回應,回應的管道可能是「人」(恩人或貴人)、「事」(生命中獲益的事)、物(各種具象的物質,或是抽象事件所帶給人平安喜悅的感受)。甚至活在「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悲喜人生裡,有些存在智能更高、生命境界更有歷練與格局的高人們,更能夠懂得善用「轉化」(transform)的思維,洞悉看透某些眼前當下苦難的背後,很可能是一場經由命運包裝過的奇特禮物(基督教的文獻定義這樣的禮物名為「化妝的祝福」)。
人群中有些更為細緻的修行者認為,回到人際互動的情境現場,那些願意常常主動播施給人家好言好語好臉色好心情的人們,他們所散播出去的造就言語與正向能量,未嘗不是一份第一時間裡,屬於人情冷暖認知感受上的「情緒性伴手禮」。說不定也正因為你出於善意無心散佈的情緒性伴手禮,可以足足帶給某個和你接觸互動隨喜結緣的彼方他者,一整天歡喜的元氣與愉快的心情。
我有一位非常疼愛我的乾姐姐,是位形象清新家喻戶曉的知名藝人。長年活在名聲掌聲與鎂光燈前的他,非常懂得善用人前的自我群眾魅力,為自己在公開場合的言行舉止加分;甚至如果可以的話,他更會巧用人與人之間的裙帶關係,藉由他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出席某個為某人力挺站台特定的場合(發表會、記者會、說明會……等各項婚喪喜慶聚會),透過實際行動為某個他所支持的對象(或個人/或單位/或公司行號),以一種恰似「禮物」的概念「人到等同於禮到」,在喜事上替人錦上添花,在難事上為人雪中送炭。深深記得每一次只要他排除萬難,答應我出席參與各項來自於我的公開場合邀約,私底下他都會戲謔地挖苦我,說我應該在他身上,綁一條象徵禮物的蝴蝶結緞帶。每每想到這裡,心底自然倍感莞爾舒暢窩心。
暢銷翻譯書《愛之語》中,曾經提到人類有五種感受被愛的方式,「收到禮物」即是其中一項當事人覺得有被愛的感覺。綜上所述,不論是具象的禮物或意象的禮物,只要是帶著善意送得真誠,尤其又是切中接受者真正需要的話,除了人際之間更顯溫暖多彩,社會的氛圍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和諧美善。至少我們現在知道,除了實質的禮物之外,別忘了常常帶著好心情好口氣與人互動,也是一份互動當下,送給旁人最佳的「情緒性伴手禮」。
圖:有禮行遍天下,好好在生活中修練更加正向樂觀的自己,他日好成為別人生命中最美的一份禮物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