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自信](seld-confidence)是現代父母常被提醒的主題,許多父母都無時無刻被提醒要教養出對自己充滿信心,並且勇於接受挑戰的孩子。這原則不僅適用於幼童,也適用於成人。坊間書籍不乏有教導成年人如何在職場上如何自信表達自己的書籍。
[自信]是西方價值中傳統的信仰。但也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這個社會是不是過於看重自信的重要了。[吠錯了樹](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一書的作者艾瑞克巴克(Eric Barker)說:[我們喜歡自信,因為這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也給我們可以掌控局勢的安全感。否則我們會焦慮與慌張。]
在他的書中,他提到[自我疼惜]( Self-compassion)這詞的重要,意思是避免自信讓我們錯估情勢與自我膨脹,自我憐憫讓我們更有勇氣承認自己的缺點與侷限,讓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更客觀與實際。德州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奈夫博士認為,自我疼惜不表示你需要自慚形穢,它代表的是對自己仁慈、友善、關心自己如同你關心別人一樣。她說:[自我疼惜代表你是一個不完美的人,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
依照這個定義,自我疼惜代表[過度自信]的相反。承認自我有缺失讓我們更能與別人有共鳴,也讓我們不會過度強調自己的缺點或優點。不像過度自信,總是隱藏自己的短處,自我疼惜接受短處。奈夫博士說:[很多人以為自我疼惜是軟弱的表現,但剛好相反。自我疼惜代表你有勇氣接受現實,然後繼續往前走!]
例如,個人與社會心理學期刊做過一項研究,讓一群人在攝影機面前描述自己。然後研究者會告訴這些人的社交能力、聰明能力,還有讓別人喜歡的程度上的評價如何。結果研究者發現,擁有較高[自我疼惜]能力的人無論自己的評價高低,他們的情緒反應都是相同的。但那些擁有高自信的人,當聽到的評價有些負面時,情緒卻相當激烈,他們甚至會批評研究員或其他因素。研究人員總結,擁有自我疼惜能力的人,反而有比較良好的自我形象。
奈夫博士認為[有彈性]是自我疼惜最好的優點,因為她對一群曾經外派至伊拉克及阿富汗的退伍軍人做過研究,發現擁有較佳自我疼惜能力的退伍軍人,創傷症候群的情況反而越低,這些人對於他人也更充滿憐憫與同理心。
但要練習自我疼惜其實並不容易。在[吠錯了樹]這本書中,作者巴克先生建議我們要承認自己也是人,承認自己的失敗與挫折,然後避免停留在過去的錯誤當中。他說:[我們的大腦很容易一直苛責自己過去的失敗,但是卻不願意讓我們真實做出改變。因為你的大腦會欺騙你,雖然他的目的是想要保護你,不再讓你受傷,但他也讓你停留在過去的挫折中不敢向前。]對於這一點,巴克先生建議我們要利用[自我疼惜]的技巧,與自我當朋友,與自己的軟弱對話,拍拍自己的肩膀,再往前走。
Reference :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