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歌劇:四川清音

生活新聞 | | 觀看數:0
東方歌劇:四川清音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劉超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以後遂以清音命名。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藝術劇院申報的“四川清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HH

四川清音能抒情,能敘事,也能演唱歷史故事。因此,在它的劇碼中就有著各色各樣的人物,生旦淨醜俱有。一般演唱者都以女角為主,自打鼓板。其他角色也都由樂器件奏者兼任。關於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它也跟著不斷地變換著。

清音是由民間小調發展而來,它有民歌的特點,同時也借鑒了川劇的元素。與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清音是聲腔藝術,有曲牌、有韻味,這就對演唱者提出了極高的技巧要求。

四川清音和其他的傳統曲藝不同,雖然在四川本地有許多人喜歡、流傳很廣,但真正會唱的人很少。沒有民間藝人專門唱清音,都是專業的演員在唱。在四川清音傳承人任平看來,四川清音是一種非常雅的藝術,對演員形象、嗓子、技巧等要求比較高。

四川清音因其伴奏樂器以琵琶或月琴為主,而曾得名為唱琵琶或唱月琴,由明、清時期的民歌小調並融合多種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成分發展而來。

四川清音音樂曲牌十分豐富,結構形式有單體、聯曲體和板腔體。在潤腔方面運用"哈哈腔"和"舌尖彈音"是其突出的特點。

“哈哈腔”曾被國外媒體譽為“東方歌劇”,它是四川清音特有的裝飾性潤腔手法,因其發音方式極為獨特,產生在傳統曲藝中十分罕見的藝術效果,極具藝術表現力。“哈哈腔”因演唱時,頻繁運用“啊”、“哈”、“呵”、“哇”等直觀聽覺效果上如“笑聲”般的襯詞演唱而得名。

最初,四川清音多由女演員一人在茶館書場表演,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左手擊檀板,右手用筷子敲擊竹鼓以控制節奏及演唱速度。

曲藝進入劇場、舞臺演出逐漸成為四川清音的主要演出方式。藝人們吸取了某些北方曲藝演唱形式,由坐唱改為站唱,並有對唱、合唱或獨唱加伴等形式,還製作了攜帶方便可調節高低、放置竹節鼓的鋼質骨架。鼓架至於舞臺中間,演唱者站於其後。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三百多年來,四川清音從無到有雖是曲曲折折卻仍然是不斷地在發展,這其中少不了與時俱進的創新,更少不了一代代人的傳承努力,才讓四川清音深受大家的喜愛,得以在中國曲藝中盡顯風采。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7-10-26 10:30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