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還捨不得收心的孩子,面對回到學校上課這件事,不免顯得意興闌珊,注意力難以集中,很可能連下課時間,也是哈欠連連。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顯示,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若有60分鐘以上,適當的中強度身體活動,不僅提高專注力與記憶能力,同時能刺激大腦海馬回裡的幹細胞發展出新的神經細胞,學習能力也能大大提升。
「動身體是孩子最好的投資,也是影響一生的重要關鍵。」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中,各式各樣的考試,已經將孩子牢牢的壓在書桌上,出現「重智輕體」的現象產生。借鏡國外家長的培育經驗,平時學校的體育課,並不足以讓孩子的身體得到充分的鍛鍊,因此額外安排足夠接觸大自然、運動的機會,從中培養團隊合作、忍受挫折、耐心、領導等特質,這些都是書本所沒有辦法傳授的知識。
雲門教室執行長温慧玟表示,身體,是最貼近自己的學習工具與途徑。而做自己,是認同自我展現的第一步。小小幼兒,先從認識身體部位,開始善用,然後是喜歡自己的身體,自信就會滿滿,自在發揮身體能量。遊戲學習,是最沒有負擔,最自然的學習方式,也是幼兒認識複雜世界,與人建立關係的關鍵。當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獲得生理刺激滿足後,整體心理情緒就會趨向安靜穩定,反而更能融入靜態的學習與活動,養成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力是需要被教導被啟發的,透過老師的引導將身體融入呼吸與動作當中,可以輕柔的移動像天上的雲朵,可以瞬間的延展像急馳而下的閃電,一吸一吐,一舉一動,皆要內在無比的專注力,孩子在動作中覺察自己,在玩樂中開放自己,探索身體無極限的各種可能性,而她所學會的,一輩子也拿不走。」一位雲門教室的學員家長,曾感性分享。
安靜的孩子,專注力比喜歡活蹦亂跳的孩子來得好?!其實,不一定。更多時候,專注力,藏身在身體活動的每一個過程。如同世大運金牌選手戴資穎,在快如風的揮舞球拍與轉換步伐之下,雙眼卻仍能緊盯在空中飛舞的羽球,最亮眼的,並不是最後的成績,而是認真以對,投入其中的每個瞬間。
還在四處翻找專注力嗎?找到學習興趣,快樂融入其中,專注力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動身體,培養對學習、對生活的專注能力。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