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陝紅宇
如果將這次的旅遊行為歸類的話,那它一定會被劃入深度遊。目前,主流的旅遊形式包括兩種:跟團游與自助遊。旅遊的深度也與旅遊本身的自由度成正比,在深度方面,自助遊當然大於跟團遊,但自助遊仍有一些局限,人少力量薄,而且限於時間與財力,並不能很好的挖掘當地特色。
所以這種不同於主流的旅行形式便誕生了,一群人吃住在當地人家中,並設定一定的時間期限,共同完成一件事,同時通過與當地村民交流深度挖掘當地特色所在。而且,一群人通過不同的觀察視角,通過不同的分享與認識,這本身會讓旅行這件事情變得生動、立體起來,讓它的層次變得更豐富,讓旅行不僅僅局限於照片與美食,還會增加人的一些思考與認識。其實,這樣的旅行才更接近旅行的本質,在放飛自我的同時收穫思考與改變。風景只會安靜的停留在那裡,但看風景時產生的思想的流動與碰撞才是旅行的最大價值所在。
對於我自己而言,最大的思考是對於城市與農村中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
城市與農村,二者最大的區別是人與其它物種的關係。城市中的主體是人,人是高高在上的,動物是低等的,只有觀賞價值,人與動物的聯繫只限於屠殺與被觀賞。在農村,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對比起大山與河流,人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人只是生物鏈中的一環,你靠動植物生活,它們也靠你生活,各自做好在大生態圈中的工作就可以了。
但在城市中,這種共生關係是不存在、被破壞的。人可以隨意污染河流、污染空氣,破壞它們的生活環境,但自然對所有的子民是公平的,做的孽總是需要歸還的,我們承受著無盡的霧霾天、沙城暴天、各種極端氣候……更可笑的是,有時吃點安全、健康、生態、有機無污染的食品也是一種奢侈。
當然,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一定會以各種高樓大廈、各種科技重大突破作為驕傲的資本,但殊不知,當我們的這些引以為傲的東西越發達,現代科技越進步,人離“自我的內心”也就越遠。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環境的一部分,你無法忽略人類天生所帶有的自然屬性。當我們對動植物、對自然失去平等與尊敬的那一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然歸屬感,也阻礙了自己"很自然"的發自內心的一些活動。所謂的壓抑人性,這也算其中之一吧,只是這種壓抑很難被意識到而已。
人類在城市中切斷了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創造了很多人造快樂。其實,我們在城市中的快樂都是單一的、淺層次的,買房買車買一切,買不盡的欲望與空虛……人與自然的共生,換句話說是:共同成長,相互依存。共生意味著和諧,緊隨和諧之後是"平靜"與"知足",這些隱性的東西才是一個人真正需要的。在農村,你可以找到這些東西,但現在的農村仍舊缺乏現代人所必備的一些基礎設施,所以,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80年代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人口向小城鎮轉移,這些小城鎮大多基礎設施完善,教育與醫療水準能滿足人基本需求。登龍現在所做的這些事情的意義也許就是推動逆城市化,讓人親近自然,回歸真我。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