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很容易把人的黑暗面與陰影激發出來!該試著找到婚姻新形式的時候了~

記者: 魅麗雜誌
奇聞軼事 | | 觀看數:0
婚姻很容易把人的黑暗面與陰影激發出來!該試著找到婚姻新形式的時候了~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文章出處:魅麗雜誌118期 2017/07

專訪榮格心理學分析大師  瑪塔

不欺騙自己

不外求靈魂伴侶

正當歐洲結婚率逐年降低,非婚生子女逐年升高的同時,「婚姻」對台灣女性來說似乎仍充滿著強大的吸引力。台灣女性普遍重視美好的兩性關係發展,從小就被灌輸有朝一日要覓得一位條件好的靈魂伴侶,結婚、生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我問今天的受訪者,是否會把類似的婚姻觀傳給女兒?來自義大利,擁有兩個女兒,六十五歲的瑪塔堅定地回答:「不會!」

418941

她說從他們的文化中,她知道想維持好品質的婚姻有多麼不容易,如今大家都在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兩性相處的健康模式。太多人婚前抱持了過度的浪漫期待,婚後自然悵然失落。當羅曼蒂克的愛情走了樣,接下來的日子該如何面對,談何容易。

以瑪塔的專業觀察,她覺得男人容易對性與愛產生混淆,而女人容易因為認為自己應該擁有完美的婚姻而受傷。男女結婚,生兒育女,接下來便為了子女、家庭瑣事爭論不休。長期下來,女人受了不少委屈,除非婚姻美滿,但前提是必須找到一位特別善良的丈夫。

大家可能都不願意承認,婚姻很容易把人的黑暗面與陰影激發出來。美滿的婚姻需要用心經營及努力,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除非雙方承諾願意在心理上一起成長,才可能成為一種良性交流,而不是相互折磨。

然而也有些是為了要生小孩才結婚的女人。如果養育孩子不需要受舊觀念束縛,或被迫承受不幸福婚姻的煎熬,那會是什麼樣子?也許女人不用成為單親母親,而是單身母親。也許男女雙方可以各自住在附近不同的房子,一起扶養孩子,也各自擁有獨立的生活。他們是父母,但不是夫妻。可行嗎?

 

這兩種不同的角色,分開不行嗎?為什麼一定要重疊?

身為當代熟女,是否仔細想過,我們有意無意間灌輸了什麼樣的觀念給子女?上一代父母的對我們的期許務實嗎?我們這一代所追求的「幸福」夠實際嗎?對於傳統以外的形式我們如何看待?現代人快樂嗎?

瑪塔強調,是該試著找到婚姻新形式的時候了,我們聽聽她怎麼說。

 

連結無意識

覺察調整

418942

賴佩霞:根據你在台灣帶領工作坊、演講和做個案的多年經驗,你發現多數人的課題是什麼?

瑪塔:榮格學院的教育重心是瞭解我們無意識的影像,對自己內在正在發生的保持覺察,並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了增進幸福快樂,我們需要瞭解自己的問題,然後克服它。我在台灣碰到比較多有關文化的課題,特別是性別情結。在義大利與歐洲也有性別的文化情結,但與華人地區的不同,我發現台灣女性容易忽略她們的權利。

台灣女性被期待忠實、退讓、倚賴丈夫等,她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行事,並擁有不同的權利,或許在文化的制約中讓她們無意識地不去發展這部分。她們應該調整這個感覺,而不是一直覺得自己比男性沒有價值。

 

賴佩霞:身為義大利女性,義大利女性用什麼樣的方式生活?

瑪塔:義大利女性充滿野心,相當進取,有企圖心,展現出像男性一樣的力量,所以兩性關係與愛情也相當強烈,當然,性別情結也是權力的課題。台灣女性大多按著程序談戀愛,義大利女性的態度則是放手去愛,兩個地區的女性以相反的態度面對這個課題。

 

賴佩霞:榮格心理學非常強調與自己無意識連結的重要性,為什麼?

瑪塔:清醒的時候我們都會用特定的方式思考和行動,然而很可能心裡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衝動,長久下來就會失衡。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夢境裡的資訊來更瞭解自己的意識與無意識。當我們越關注自己的夢,就能越瞭解自己真實的狀態,因此也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起更多的責任。

 

賴佩霞:某些人會說,我現在很好,沒什麼問題,我為什麼要跟自己的無意識對話?

瑪塔:是的,不需要,但那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途徑。以華人來說,對自己認識的途徑可能是太極、靜坐等。對我們而言,心理學是一種認識自己的途徑,可以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使我們成長進步。

在一百年前的西方世界,當佛洛伊德發現「伊底帕斯情結」,那時的文化與現在的文化差距頗大。在超我的強大運作之下,現今西方世界的問題就是自戀,人們的自我太大,讓自我歡樂,卻不承擔責任,好像全世界只有我自己。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某些使我們回到平衡的方法。

心理分析引導我們察覺「自我」的迷戀狀態,並且與內在的核心連結;無意識並不知道自我在哪裡,它覺察不到自己。或許對東方社會而言比較容易,即使有自我,也不會給它太多權利,因為對群聚的社會而言,「群體」更重要。東方社會主要問題反而是缺乏自我,也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社會沒有教導你們如何為了個人的需要,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賴佩霞:台灣女性的價值觀系統多少會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你如何協助台灣女性對這個景況有所察覺,進而找到自己的行事法則。

瑪塔:或許我們需要「鏡照」。當你看到我,我請你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我需要知道,當你看我時,看到什麼。這是我們應該進行的比較,我透過你認識我自己。在工作坊中,我們不是在進行西方的訓練,而是進行一種對文化課題保持敏感度的訓練,我們也會改變彼此觀點的位置。不同國籍的人混合在一起,進行鏡照的練習,你透過我學習,我透過你學習。

 

賴佩霞:我告訴你,你是誰;你告訴我,我是誰。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的習慣、感受或其他的事情?

瑪塔:這部分可以從心理分析學得到相關知識。如果你突然問我「你是誰」,我可以回答你。因為我知道我的自我、我的風格、我的問題、我的弱點、我的意識狀態,我可以告訴你有關我的事情,但我不確定你可以告訴我多少有關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對自己的瞭解程度夠深,你就可以告訴我更多。例如,如果我作了一個夢,我可以告訴你,這個夢和我之間的關係。

 

瑪塔.提巴迪(Marta Tibaldi)

  • 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擔任義大利分析心理協會(AIPA)和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IAAP)的榮格心理學培訓分析師與督導,也是錫耶納大學跨文化心理學教授。
  • 多次以積極想像、積極深度書寫、陽性與陰性、重度創傷治療與腫瘤心理學做為主題論述,也是探究腫瘤疾病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參與研究團隊成員。
  • 著有《積極想像》等書

 

【《魅麗雜誌118期/七月號》。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魅麗雜誌》官網;《魅麗雜誌》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7-07-05 12:3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