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圖片提供=攝影之聲・城市浮洲計畫 Urban Archipelago Project・朋丁Pon ding】
攝影之聲-飽滿的視覺映象中尋找攝影本質
如果沒有自己想看的雜誌,那就自己來做一本吧!懷抱著這樣的理想,《攝影之聲》2011年橫空出世,創辦人李威儀有感台灣過去討論攝影時經常著墨於器材或技法,於是試圖在框架裡突破一道缺口,以聚焦「攝影哲學」的方式在紙本上進行深度剖析,介紹包含台灣及世界各地精彩的攝影師作品,並開闊了台灣討論攝影題材的侷限,將情慾窺視、放血紀錄等一般被視為禁忌的攝影作品也納入取材對象。
翻閱過書中內容後,可能會讓讀者有覺得自己似乎從未好好正視所謂「攝影」的真實面。最近發行的一本「2016 SHOUT特輯」,收錄四位台灣創作者的影像片段,讓讀者可自行拆解重新建構頁面,展現出攝影書的另種面向。《攝影之聲》讓過往沈寂於主流攝影題材討論外的「聲音」增幅,不僅讓視覺上較為刺激的作品有曝光機會,也讓這些總是容易失焦於作品表現而常被忽略的創作論述,有重新整理侃侃而談的舞台。
在這個紙本雜誌市場式微的時代,《攝影之聲》堅定地選擇一條註定不平坦的道路,為創作者搭建與當代攝影溝通的平台,勃發出最嘹亮的聲音。
城市浮洲計畫-遊走於城市中的微型建築
台灣夜市文化聞名世界,日文中稱呼擺攤的小店為「屋台」,這些小屋子們逐人群而移動,像是隨遇而安的游牧民族般。由ArchiBlur Lab共感地景創作所進行的「城市浮洲計畫」,便以微型移動建築的方式在城區中遊走。
10座浮洲各有其創作理念,像是「時光攝影棚」一邊捕捉流動於其中的影像,一邊疊合至過去某個歷史端點的影片留下新的足跡,讓觀者瞭解當地發生的歷史片段。「家庭故事屋」外觀則是運用台灣房子比鄰而居形成後巷的狀態,各自縱剖一半結合的奇妙量體,兩家屋簷交疊起來的空間最為隱私,盒子裡裝滿著家庭的故事。「名人畫報屋」則是採訪了出生於台北城南區三十幾位名人,將他們的人生故事組織起來成為那個城廓的歷史,地點經常是停佇於街角,希望讓路人轉彎過來時有種不期然撞見名人的狀態。
一般建築設計都是針對某個基地,完工後建築便停留原地,「城市浮洲計畫」開始設計時雖也會針對基地研究作為設計理念背景,但完工後的建築都具有飄移特性,便如攤販在城市裡遊走,安穩地與街景融合,與經過的人們交契。
朋丁-聚合各種藝術能量的獨立書店藝廊
座落於過往總有燈紅酒綠場域印象的林森北路三條通巷內,三層樓的老公寓在朋丁團隊的巧手打造之下,化身為一幢在地與國際水乳交融的場域,由三位台日創意工作者共同成立的複合式藝術空間。
一樓以朋丁團隊選書為主,精選世界各地有趣的獨立雜誌、書籍,周邊販售小家飾品。咖啡豆也不馬虎,請來師傅獨家烘焙而成,有著醉人香氣。2樓以工作坊、講座為主,3樓則是畫廊形式的展出,但依據策展企劃不同,2、3樓同時成為展覽空間也是常有的事。朋丁展出內容不拘形式、不媚流行,或許是經營團隊中的台灣成員過去曾是獨立雜誌編輯之故,朋丁就像是一本獨立於主流之外的藝術雜誌,前衛的作品、鮮活的思維,交織而成的畫面總是刺激觀者的視神經。
朋丁的命名來自交屋前頂樓的一灘積水,Logo設計也來自此概念,來自各方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用作品交流想法,就像是液體一般,蒸發後又與不同的水窪聚合,乍看平凡卻擁有無限可能。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Shopping Design》097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Shopping Design》097期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