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Photo Credit: sharonang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個人因為長期輔導台灣形象商圈、商店街、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園區、觀光工廠等,包含大陸一些文化特產園區等,所以針對兩岸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過程,很能有所感觸與感慨。感觸的是台灣雖然歷史不長,但是文化底蘊卻是非常的豐富與多元,從很多地名及生活習慣、風俗或信仰裡,其實都可以嗅到一點文化的根,只是我們卻都給遺忘了。
感慨的是我們思維與創意都很靈活,可以是無中生有,也可以是透過模仿而更超越,更可以走在世界的前端。就如過去一個皮箱就能創造台灣的產業與經濟奇蹟,但是現在這些背後總是缺乏一股「整合意識」的衝勁,而一味的引用西方文化,作為我們產業發展的基礎,最後當然會產生似不像的窘境,從一些賣場及商圈裡,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商品。
從台灣比較知名的華山、松山等文創園區,產品幾乎是大同小異的居多,也雖然是很有特色,但就是仍然缺乏那種「台灣味」的感覺,所以都有曲高和寡的感覺。
有次大陸某個公部門單位,邀請我去參訪幾個古鎮與文化園區,如七寶、周莊、召嫁樓等古鎮,以及西溪濕地,田子坊文創基地、M50都市創意工業園區、紅紡文化創意園區等。看完這些古鎮後讓我是很讚嘆,過去的建築與街景規劃,都很有中國風的特色。對於文化園區我卻沒有感覺,西溪濕地卻是婉惜。
因為我參訪了前述這些地方之後,我跟大陸公部門單位說出我的心得。我說這幾個古鎮雖然都很有特色,但是現況所展現的商品與經營幾乎是雷同。文化園區也是如此,基本上不是創作者小件創意精品,不然就是油畫、陶藝工藝、書畫書法等。而西溪溼地更是以現代商品及人文注入,把既有的人文與特產都給捨棄與取代。
因此我也建議他們應該聘任台灣的文創專業人才,進駐各地文創園區或古鎮,一定會有很大的效果。雖然他們也認同我的建議,但最後他們給我的答案,是有些台灣人說的一套,做得又是一套,所以不敢再聘任了。後來經過我實際接觸之後,才赫然發現,原來在跟這些單位接觸的人,基本上都不是從事文創的人,而是能言善道的一些壽險業務人,有些雖然是有從事過文創經驗,但也都是很短暫的經歷而已,所以才造成他們對台灣文創人才的誤解。
這樣的會談與探索之後,讓我很是感觸與期待。因為我所了解台灣真正的文創人才,幾乎是很有創意,但卻是很有個性與固執,而且不願意把文化結合產業化。倒是一些很有產業化的人,都很想把產業文化化,但又缺乏哪股創意的細胞,所以縱然是開發出很多的文創商品,但也就是缺乏那股設計與創意味。
因此,如果台灣從事文創產業的創意者,願意運用「整合意識」,屏除那種唯我獨家的心態,多去接受他人的觀點與建議,我相信台灣的文創人才絕對是非常有契機,因為僅就台灣與大陸的資源,就足以讓我們發揮與展現。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