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POPEYE》與《&Premiun》:上一堂怦然心動的編輯方法學

記者: Shopping Design
生活新聞 | | 觀看數:0
翻開《POPEYE》與《&Premiun》:上一堂怦然心動的編輯方法學

184043

【採訪=李惠貞文字整理=包叔平.林怡利攝影=侯俊偉企劃協力=誠品書店.MPX很有文化】

 

什麼雜誌可以引領潮流四十年,還成為許多品味人士的生活指南?睽違已久,日本經典雜誌出版社「Magazine House」旗下的《POPEYE》與《&Premium》首度來台開展,兩刊總編輯──木下孝浩與芝崎信明也特地來台分享心法。而本次《Shopping Design》也特別請總編輯李惠貞與兩位總編輯對談,聽他們如何分享編輯人生與對紙本雜誌的熱情。

 

木下孝浩

1997年加入《POPEYE》編輯部,之後任職於《an.an》與《BRUTUS》編輯部,並於後來晉升副總編輯,2012年重回《POPEYE》擔任總編輯。

 

要做,就做一本有趣的雜誌!

《Shopping Design》李惠貞×《POPEYE》木下孝浩

 

李惠貞(以下簡稱李):請問木下總編,在目前數位盛行的時代,雜誌的定義對您來說,現今跟以往有無不同?

 

木下孝浩(以下簡稱木下):對我來說,雜誌的存在是可以在坐電車時、或在家輕鬆閱讀消磨時間的東西,在這過程中若能發現一、兩篇我有共鳴的文章,就可以說是好雜誌。不過,目前雖然這麼認為,但也許之後出現更數位化的東西,我對雜誌的看法可能也有所改變。

 

李:所以可以這麼說,POPEYE也是從「人」開始產生有趣的想法,或做為題目核心基礎的雜誌,我覺得這樣的發想很棒。另外也想問,是否會有從一個有趣、有魅力的人開始,延伸發想成題目的情形呢?

 

木下:會視情況而定,以目前定案的題目來說,八月是爵士樂和落語、九月做時尚特輯、十月則是運動特輯、十一月是當代藝術,十二月則是與女性有關的約會題目。由於《POPEYE》是月刊形式,我會在發行當月的時間點在腦中建立資料庫,儲存與培養靈感。靈感來源多來自生活小事,例如爵士樂特輯,就是當我某天進去一間店,剛好店家在放爵士樂,讓我思考「對現代的年輕男孩來說,爵士樂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回公司後,便詢問年輕男編輯或工讀生對爵士樂的看法,在這樣的互動中,讓我萌生製作此特輯的想法。其實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會成為靈感的養分來源。

 

李:在思考題目時,總編會把銷量放在心上嗎?

 

木下:雖然我會拿自己的興趣當參考,但《POPEYE》是本給二十到四十歲男女閱讀的雜誌,我還是想製作一本在人生中最閃閃發亮的十幾歲階段,能對他們產生特別影響的刊物。我當初也是在十幾歲時,讀到當時的《POPEYE》,形成很重要的影響。對我來說雜誌取決的基準,還是在讀者是否感興趣。至於銷量,當然也會在意,希望賣得好,拉到廣告客戶,但不能太在意這些事情。我覺得只要用心把特輯做好,最後自然會影響雜誌的銷量。

 

李:接著想問一個大問題,由於紙本是深度閱讀,加上網路興起,紙本也有越漸式微感,總編輯覺得紙本雜誌存在的意義?

 

木下:其實,我對紙本數位化並未有太大的危機感;以前有報紙,後來出現電視,當時大家焦慮報紙是否會消失,但並沒有;接著網路誕生,大家也沒有因此不看電視。隨著時代變遷,媒體也會產生變化,現在也許大家會不安,但無需太大驚小怪,好東西自然會留下來。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過多的情報當中,留存人們真正值得閱讀的東西。所以我認為不需太擔心紙本會從此消失,我也是秉持這樣的理念在從事出版工作。

 

最近我去參加了紐約、洛杉磯與東京的書展,發現當中有很多年輕人,專注翻閱著書或攝影集,我對這樣的盛況感到好奇,也覺得這是個機會,因此明年想企劃有關「書」的專題。雖然目前出版業狀況不太好,但我覺得只要做出有趣的讀物,還是很有機會的!所以不需要對這樣的事感到悲觀。另外,我認為台灣有許多有趣的雜誌,應該多與國際接軌,讓更多人可以看見。

 

芝崎信明

為Magazine House中途採用的社員。1989年加入後先後任職於《CLIQUE》、《POPEYE》以及《BRUTUS》編輯部。兩年前受命為女性雜誌改版,晉升《&Premium》總編輯。

 

讓紙本有情緒,讓雜誌有魅力!

《Shopping Design》李惠貞 X 《&Premium》芝崎信明

 

李:想先請問芝崎總編,身為接任一本女性雜誌的男性總編輯,如何克服這個過程?

 

芝崎信明(以下簡稱芝崎):自己從來沒想過要做女性雜誌,過去的幾十年也只做過男性雜誌,完全是無預期接下公司授命的任務。但正因為我是女性雜誌新手,反而能激盪出更多新火花,以正面積極態度迎接挑戰,做出這本雜誌。

 

李:當您經手一個新任務,要重新定調一本雜誌,您會先確定哪些元素,並如何著手?

 

芝崎:雖然當初公司希望我為《&Premium》改版,但他們告訴我,只要保留部分,其他可按照我的想法來做。所以與其說改版,倒不如說是重新創一本雜誌。製作新雜誌至少要花一年時間,但一年實在太長,做好之後或許整個社會脈動都已和一年前預想的不同,因此公司只給我三個月。至於說到從什麼階段開始,我會先是LOGO,再來是封面;先把雜誌整體的型態、樣式定下來,再去思考商業模式。封面設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標題部份用霧P,下半部則用亮P,像是照片鑲嵌在封面上。另外我也會反覆思考,要如何呈現才會讓讀者感到有魅力。

 

李:您之前提過,希望這是本給所有女性閱讀的雜誌,但這在行銷上有點反其道而行;打破年齡層設定,讀者樣貌就會模糊。這樣總編輯如何掌握讀者想要的?如何發想主題?

 

芝崎:日本做雜誌的商業策略,大多把讀者進行細分:比如設定「四十幾歲、有小孩的專職主婦」,甚至更細分到「一個二十八歲、愛去南青山購物,擁有精品的女子」但其實我身邊很多人不想被區分,因此我意識到「厭惡被主導、定型的人應該也很多」,並以這種立場去設定。至於構想主題,我會想像這群人應該會有什麼樣的特定喜好,非關年齡、工作或家庭身份。也會去聽身邊其他人的意見,再選擇題目。

 

李:最後想請教總編輯,在現今時代對好雜誌的定義是否與五年前、十年前有所不同?特別是在這個數位盛行的時代。

 

芝崎:對我而言,好雜誌定義從來沒變過,就是要讓人感到怦然心動,或為之產生變化。若網路也可以達到這點,或許可以說是好媒體;但我認為紙張還是帶有情緒的,較容易感動人心,因為網路很容易形成片段,紙本卻是從頭到尾、由整體決勝負。因此我認為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媒體,只要能讓閱聽者受到啟發,就是好媒體、好的商業模式。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6-08-10 18:3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