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二戰期間納粹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及記憶守護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維瑟爾(Elie Wiesel)上周六在紐約曼哈頓家中離世,享年87歲。少年在集中營的生活讓他相信面對不公義,「保持沉默和冷漠是最大的罪行」,他敦促世人不要漠視世界各地發生的悲劇。美國總統歐巴馬稱讚他是「世界良心」。
香港明報、文匯報綜合外媒報導,維瑟爾1928年在現時位於羅馬尼亞的小鎮錫蓋特(Sighet)出生,除父母外,還有3名姊妹。維瑟爾15歲那年被抓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左臂被紋上編號「A-7713」。他在集中營中目睹嬰兒如何被燒死,嗅到四周瀰漫着燒焦遺體的惡臭;看到有「死亡天使」之稱的納粹醫生門格勒(Josef Mengele)如何決定猶太人的生死。
1945年1月納粹親衛隊(SS)撤離奧斯威辛集中營,維瑟爾和父親被送往德國布亨瓦德(Buchenwald)集中營,惟其父捱不住同月逝世。同年4月美軍解放集中營,維瑟爾重獲自由,更發現他的2名姊姊尚在人世。他在法國生活數年後前往美國,於一份猶太報章工作,其後投入教學及寫作上。維瑟爾對其集中營經歷一直保持沉默差不多10年,直至1958年在法國發表自傳《夜》(Night),兩年後推出英文版。
《夜》如今翻譯成30種語言,行銷世界各地。威塞爾曾在訪問中憶述,1960年英文版出版時,在之後3年內僅賣出3000本,如今銷量已逾1000萬本,成為威塞爾寫作生涯60本著作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部。在記錄二戰屠猶的紀實文學中,與《安妮日記》齊名。
維瑟爾在書中詰問上帝何以容許這些暴行出現,又對自己得以倖存感到內疚。最著名的一幕,就是維瑟爾等人在集中營見到一名男孩吊在絞刑架上,一人問道:「天啊,上帝到底在哪兒?」維瑟爾憶述,當時內心聽到一把聲音說:「上帝正在絞刑架上。」維瑟爾書中捕捉了集中營所有恐怖圖像:「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孩子的臉龐,他們的遺體被燒後在空中形成如同花圈的煙霧……」
維瑟爾共有40多部作品,包括小說、戲劇、詩詞及回憶錄等,內容都圍繞納粹大屠殺的反思,質問在殘酷世界中生命的意義、何以世界會對此默不作聲等。維瑟爾亦在1970年代起在波士頓大學擔任人文學科教授,其間在紐約市立大學擔任榮譽教授,及後成為耶魯大學的訪問學者。
1986年,維瑟爾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維瑟爾在得獎致辭中稱,對20世紀仍發生大屠殺、世界卻保持沉默而感到難以置信。他強調世人不應忘記歷史,否則如同共犯。在諾貝爾講座中,以一個猶太教故事闡述記憶跟希望的關係,強調「唯有記憶挽救了人性」。
美國總統歐巴馬讚維瑟爾是「時代其中一把最重要的道德聲音,從很多方面而言是世界的良心」。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亦發聲明,稱維瑟爾戰勝人類心中的邪惡,是彰顯人類美好一面的榜樣。
《華盛頓郵報》報導,威塞爾名著《夜》1960年在美國出版,當時他仍寂寂無名,但隨着他和愈來愈多納粹大屠殺倖存者開腔,威塞爾的知名度愈來愈高,美國政界亦認可其道德號召力,總統卡特1978年就委任他主理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的成立籌備工作。
威塞爾曾多次質疑美國總統的政策,總統雷根1985年計劃訪問前西德,並到比特堡軍人公墓致祭。威塞爾得悉公墓埋葬納粹親衛隊成員遺體後,公開反對行程,並趁着接受雷根頒授國會金章時,公開批評說︰「總統先生,那裡(公墓)不是你該去的地方......你應與受納粹親衛隊迫害的人站在一起。」然而雷根最後並未採納其意見。
1993年,威塞爾出席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揭幕儀式時,亦批評總統克林頓。他說︰「總統先生,我要告訴你,我去年秋天訪問前南斯拉夫,此後一直無法安寢。作為一個猶太人,我們必須採取措施,制止當地的血腥屠殺。」克林頓接受其意見,分別在1995年和1999年出兵巴爾幹半島,制止種族清洗。
威塞爾以人道主義者自居,曾批評美國政界對人權問題持雙重標準,例如克林頓雖接受他建議出兵巴爾幹半島,卻對1994年發生的盧旺達大屠殺不聞不問。他質疑指,「我們勇敢地介入科索沃,為何卻不理會盧旺達?我們應制止那裡的大屠殺,不是嗎?」
威塞爾亦把反猶主義與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相提並論,為波蘭團結工會運動、庫爾德人和柬埔寨人發聲,甚至支持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認為美國有義務介入。
屢屢就爭議事務高調發聲,為威塞爾帶來不少非議。例如3年前美國與伊朗進行核談判時,他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批評華府立場未夠強硬,要求美國堅持伊朗徹底拆除核設施,並要求伊朗摒棄對以色列的「種族屠殺企圖」。他又呼籲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建立猶太殖民區,引來外界批評他在牽涉以色列的議題上存有盲點。
他有次接受美國名嘴奧花雲費訪問時,談及有哪些令他後悔的事,威塞爾承認「但願我可為巴勒斯坦人做得更多,我很後悔(沒有這樣做)。」
維瑟爾的著作:
《夜》:原著1955年以意第緒文(德文和希伯來文等混合)出版,憶述身處集中營的恐怖經歷,被視為大屠殺文學基石。
《耶路撒冷的乞丐》:講述1967年「六日戰爭」後,一名大屠殺生還者到訪已併入以色列領土的耶路撒冷。
《The Oath》(暫譯︰誓言):講述一名住在匈牙利城鎮的猶太人逃避基督徒鄰居的集體迫害。
《審判上帝》:講述一條烏克蘭村莊1649年經歷集體迫害後的情況。
《All Rivers Run to the Sea: Memoirs》(暫譯︰百川入海):威塞爾自傳,回憶羅馬尼亞童年生活、集中營經歷及後來成為大屠殺見證人的往事。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今日點閱排行: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