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捐贈皮膚風氣低,每年僅不到40人。台大醫院成立「國家型皮膚保存庫」,將加強推廣大體皮膚勸募,預計提升捐贈數至每年300人,該院副院長林明燦及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都率先簽署響應。
大體皮膚是燒傷救命關鍵
去年八仙塵爆造成15死499傷,衛福部耗資2億元購買國外大體皮膚,是成功治療傷患的關鍵因素之一。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表示,大體皮膚在燒傷初期覆蓋於傷口,可穩定病人生命徵象;於燒傷後期覆蓋於傷口,則可減少傷口感染及降低敗血性休克。
皮膚受損嚴重恐死亡
戴浩志主任指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面積約2萬平方公分、厚度約0.5至3毫米,是隔絕身體內部器官和外在環境的天然屏障,具有第一線的保護功能,可以調節體溫,排出多餘的水分、鹽分,也能防止細菌及異物入侵,同時也可防止有害光的輻射,或某些毒性化學物質的滲透;一旦皮膚受損,水分及電解質流失,極有可能造成休克或死亡。
捐皮膚外觀看不出
但國內皮膚捐贈風氣並不高,每年捐贈皮膚個案不超過40例,大體皮膚庫存量更低於5千平方公分,不足以供給臨床治療使用。戴浩志主任強調,捐贈皮膚的標準相對寬鬆,沒有傳染病、皮膚病、褥瘡都適合,醫療人員摘取皮膚時會以摘取有衣服遮蓋的部位,如軀幹、背部及四肢的皮膚為主,衣服外露部位如頭頸部、手背、腳背等則會維持其完整性,摘取厚度僅約0.03至0.05公分,摘取後會以紗布及繃帶包紮,外觀幾乎看不出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7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