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少甫/台北報導
《國家地理》雜誌自2014年關注全球糧食議題,近期策劃「食物大未來:下一次綠色革命」免費展覽及系列活動, 於日前透過「食物大未來:下一次綠色革命」講座,希望喚醒大家重視未來嚴峻的糧食問題,並解惑大眾對基因改造作物是否安全的疑問,特別邀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主任黃慶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兼課長沈翰祖,分別講述「以科學態度面對下一場綠色革命」、「種子檢查為種子(苗)品質把關」兩項課題。
「下一次綠色革命」講座由《國家地理》雜誌主辦、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協辦,由《國家地理》雜誌黃正綱主編開場,他表示現今地球總人口已達到74億,預期在2050年全球總人口將突破97億,必須生產大約現在兩倍的作物才足夠。因此,農業行為該如何跟環境共存,以及基因改造作物、種苗研發等科學手段,就在提升糧食產量的課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次活動以讓世界吃飽的五個原則為主軸:凍結農業足跡、於現有耕地增加產量、更有效地用資源、改變飲食結構、減少食物浪費,貫穿糧食議題,邀請民眾一同認識生物科技帶來的機會與問題並一同探討與思考。
沈翰祖課長表示要有充足與高品質的糧食供應,必須有優良的種子與種苗作為基礎,由多年對植物種苗的研究經驗,分享如何把關種子品質,以及基改作物的安全管理。他表示台灣的種子檢查室於1950年代成立至今超過半世紀,確保繁殖及銷售種子的品質,1962年更加入國際種子檢查協會(ISTA)成為會員,規範種子的取樣、水分、潔淨度、發芽、病原、基改作物等檢測方法與標準,讓我國相關技術與檢測標準能與國際接軌。更投入檢測技術的研發,提升我國在ISTA中的貢獻度。
而大家關注的基改作物安全評估管理,沈翰祖課長強調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替國人把關,他表示「目前台灣尚未有任何基改作物通過田間種植許可」,因為基改作物不只是評估研發產品是否對人體有影響,還要全面性的評估作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例如鳥類啄食種子帶去其他地區跟花粉飄散的範圍等,避免生態系不平衡,加上基改研究需投入大量成本跟人力,台灣難以跟美國等農業生產相比,所以台灣目前主要的基改研究,大多在蘭花這類的觀賞植物方面。
沈翰祖課長指出,基因轉殖育種的概念,就是透過人為方式,將外源遺傳基因(一般是其他物種基因)導入目標生物體的基因組中,甚至動物、植物及微生物間可以相互轉殖。也提到,依ISAAA 2014年數據顯示,近年全球基改作物栽培面積持續增加,最大宗的4種基改作物,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基改種植的比例上,全球大豆達82%是基因改造作物,棉花68%、玉米30%、油菜25%。因此台灣進口食品或原料也需要詳盡的檢測標準,食品中如果含有超過法規門檻的基改成分,包裝上也都需要強制標示,讓消費者明確知道自己買了什麼。
但糧食不足的隱憂仍是最需要關心的話題之一,尤其是「糧食生產分佈不均」的問題,目前阿拉伯地區是全球食物產量比例最低,因大多土地是沙漠,必須從國外輸入糧食,亞洲地區同樣面臨糧食不足,主因是人口較多,靠自主生產不足以因應人口的增加,得仰賴北美、歐洲等地,基因改造提升作物產量能否解決糧食需求的增加,正是全人類得一同面對的旅程。
更多關於食物大未來的內容, 4月25日到5月11日鐵CITYLINK 南港店AB 棟一樓廣場展出,也邀請民眾至「食物大未來:下一次綠色革命」展覽尋找解答,本展覽為免費參觀。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