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社會結構快速變化,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導致罹患精神、身心疾病的人愈來愈多。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疾病造成個人、經濟、社會之負擔不容小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精神疾病是全球疾病負擔之首。然而,其嚴重性卻未受到重視,世界各國的精神衛生相關預算於總健康預算的佔比均不到7%;世界經濟論壇曾推估2010年全球精神疾病的相關成本為2.5兆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竟是間接成本。
台灣方面,根據康復之友聯盟進行的一項精神疾病照護者負擔調查發現,國內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面對患者發病後生活衝擊相當大,不但家庭經濟受牽連、甚至因為社會的歧視,也帶來許多困境與壓力。專業精神科醫師指出,精神疾病是造成失能的主要原因,甚至高居全球疾病負擔之首;若以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s)來進行比較,它是全球疾病總負擔的13%,比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更高。
此外,更重要的是,精神疾病所導致的失能問題,更反應於社會成本的增加。精神科醫師表示,事實上精神疾病的治療及照護直接成本並不高,但因發病早、罹病時間又長,以致疾其帶來的間接成本,包括患者與家屬的生產力下降、失業後的經濟損失及社會支持等,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在台灣,精神疾病患者家庭負擔就有近9成3與間接成本有關;精神科醫師指出,以國內思覺失調症患者為例,即便有有健保及身心障礙者福利,其家庭平均一年花費在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負擔總額可能將高達50萬台幣,嚴重影響家庭財務。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台灣心理健康促進預算平均每人僅23元,是保健服務預算的四分之一,精神疾病並未獲得社會與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視。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黃敏偉表示,目前全國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相關病友團體僅有7個左右,相較40個乳癌病友會、514個糖尿病病友會,精神康復者的同儕支持資源明顯不足。此外,超過半數的照護者認為,與其他慢性疾病及癌症相比,精神疾病獲得的防治宣導、福利政策及衛教資源更少。呼籲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在精神康復者的復職與復學、及協助其重返社會生活上;另一方面,若能加強投資精神衛生相關政策,其效果在其他國家已獲證實報酬率相當高,期盼台灣也能以此借鏡,重視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困境與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於衛教宣導及實務面的協助。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留言評論